和珅是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壞人、奸臣?我們從在妻子馮霽雯亡故后寫的《悼亡詩》中似乎能看出一些別樣的味道: 「玉蕊花正好,海棠秀可餐。今春花依舊,寂寞無人看。折取三兩枝,供作靈前觀。如何風雨妒,紅紫同摧殘。」
結發妻子病逝,和珅寫了六首《悼亡詩》,次子早夭,和珅又寫下了《憶悼亡兒絕句十首以當挽詞》: 「寄語老妻莫過傷,好將遺物細收藏。歸時昏眼如經見,竹馬斑衣總斷腸。」
那十六首詩都很長,從摘錄的這幾句來看,和珅似乎是個好丈夫、好父親,但是在史料中,他又是一個富可敵國的大貪官,也是清朝由盛轉衰的助推者——他揮動小鎬頭,從清朝的墻角下往自己家里刨金銀,他富了,國窮了,民貧了,最后是劉墉、紀曉嵐、王杰、朱珪、董誥等人冷眼旁觀,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我們細看清朝史料和王公大臣筆記就會發現,劉墉紀曉嵐是和珅的朋友,王杰跟和珅不對付,但也沒有撕破臉皮,真正跟和珅針尖對麥芒的是章佳·阿桂和富察·福康安,朱珪雖然是嘉親王(嘉慶皇帝)的老師,但只要有乾隆活著,他們就斗不過和珅。
在嘉慶皇帝颙琰公布的和珅二十條大罪中,并無貪污一條,卻羅列了和珅聚斂的巨額財富: 「所藏珍珠手串二百余,多于大內數倍,大珠大于御用冠頂;寶石頂非所應用,乃有數十,整塊大寶石不計其數,勝于大內;藏銀、衣服數逾千萬,夾墻藏金二萬六千余兩,私庫藏金六千余兩,地窖埋銀三百余萬兩。」
從颙琰的詔書中,我們好像能看出一點酸味兒:珍珠手串和大塊寶石比皇宮大內還多,大珠子比皇冠上的還大,是不是你把父皇的寶貝都搬回家去了?
珍珠、大珠、寶石無法估價,有人說和珅家產總價為八億兩白銀,也有統計說是兩億四千萬,還有說是十一億兩。但是這里面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都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但事實是和珅跌倒了,嘉慶依然很窮,打仗賑災都拿不出錢來。
雍正皇帝給兒子乾隆留下了七八千萬兩白銀的庫存,乾隆花天酒地花了六十年,期間至少十次大規模用兵,無數次減免甚至普免錢糧,還有余錢六下江南,如果嘉慶皇帝忽然多了兩億到十一億兩白銀,還不得把五大洲都買下來?
清朝的國庫存銀,好像就沒超過一億兩,颙琰要是真有數億庫存,那還不得又造出一個太平盛世?
細看嘉慶的詔書,我們就明白了:原來清查的和珅家產的王公大臣,向他匯報的黃金是三萬六千兩,按金銀一比十或一比二十計算,是三十六萬或七十二萬兩白銀,藏銀和衣服都按白銀計算,是一千萬兩,再加上地窖里的三百萬兩,咱們把余數都湊整,那麼上繳給嘉慶皇帝的白銀,大約是一千四百萬兩左右,這已經是一個天文數字了。
現在看起來,一千四百萬兩白銀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但是對整個清朝來說,還真不夠打一次大戰役的。即使是相對于和珅的全部財富來說,可能也不到十分之一,甚至不到五十分之一。
咱就打他個七八折,只按和珅家產價值兩億四千萬兩來計算,那麼上報清單上的全部財寶,也不會超過兩千四百萬兩,還是只有十分之一,那麼問題就出來了:和珅跌倒,嘉慶沒有吃飽,最后是肥了誰的腰包?
首先一點我們要肯定,和珅的對頭阿桂和福康安都沒撈到一文錢,一方面是這二位在和珅跌倒前就已辭世,另一方面,是這二位根本就不差錢兒——和珅是超級富豪,阿桂和福康安也能出現在乾隆朝「富官榜」上。
「鐵將軍阿桂」不像電視劇里演的那樣是個大頭兵出身的草根:阿桂的父親阿克敦是協辦大學士、刑部尚書,阿桂十六歲入咸安宮官學,十九歲就當了大理寺丞(最高司法機關副長官,滿員正四品,漢員從四品,阿桂屬于正藍旗)。
阿桂不是沒文化,而是正經科班出身(乾隆三年舉人),我們細看阿桂履歷就會發現,他在當各地總督之前,清朝的肥缺他都做過,乾隆四十四年十二月,阿桂成為首席軍機大臣,加上他在乾隆四十二年已授武英殿大學士,按照清朝慣例,「大學士入軍機為真宰相」,阿桂是妥妥的內閣首相。
章佳·阿桂比鈕祜祿·善保(和珅)資格老、后台硬、功勞大、學歷高,所以阿桂從來不給和珅好臉色看,直到阿桂薨逝,和珅才算真正伸開了腰: 「阿桂卒,(和珅) 益無顧忌,于軍機寄諭獨署己銜。同列嵇璜年老,以讒數被斥責。王杰持正,恒與忤,亦不能制。」
王杰治不了和珅,只能忍氣吞聲等待時機,嘉慶皇帝屢次想把朱珪調回京城任大學士,都被和珅通過太上皇乾隆阻止,而另一位可以抗衡和珅的福康安,本身似乎也不大干凈,賺錢的門路好像比和珅還廣——福康安用朝廷糧船替自己走私金絲楠木,被和珅的弟弟和琳參了一本,直到福康安、和琳、和珅全部辭世,福康安貪腐的舊賬還被翻出來追加處罰呢: 「嘉慶九年八月己未,清查湖北濫支軍需,追罰福康安、和琳之子并畢沅等。」
阿桂和福康安有多少錢暫且不提,不管是貪墨還是清廉,他們都沒有參與清查抄沒和珅家產,當時的左都御史、禮部尚書紀昀紀曉嵐,也沒有參加。
這里順便說一句,紀曉嵐是在嘉慶十年才晉升協辦大學士——清朝三殿三閣大學士每人兼官一部,坐在滿漢兩尚書中間,所以才被稱為「中堂」,紀曉嵐一生都沒當過殿閣大學士,所以他只能是坐在中堂旁邊的「漢尚書」。
嘉慶皇帝不讓紀曉嵐參與查抄和珅,其中原因也有兩個:其一,紀曉嵐跟和珅關系極好;其二,紀曉嵐手腳也不干凈。
關于這兩點原因,熟悉乾隆朝史料的讀者諸君能舉出好幾個例子,這里再多說就是廢話了,大家記住一點就行了:紀曉嵐被充軍烏魯木齊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那一年十八歲的和珅剛娶了直隸總督馮英廉之孫女馮霽雯,次年才參加科舉考試并名落孫山,直到乾隆三十七年,和珅才當上三等侍衛,那時候紀曉嵐已經被放回來當了翰林編修、侍讀學士,開始編輯《四庫全書》了。紀曉嵐被充軍發配,完全是咎由自取——他給貪官親家盧見曾通風報信東窗事發了。
因為紀曉嵐經常去和珅家蹭飯(這不是電視劇虛構而是史料記載),再加上有過包庇前科,所以查抄和珅家產的事情,根本就不能讓他沾邊兒。
真正去和珅家翻箱倒柜的,是儀親王永璇、成親王永瑆、七額駙拉旺多爾濟、體仁閣大學士劉墉、文華殿大學士董誥,那張「和珅家產清單」,就是由這五位一品和超品王公(七額駙襲封其父博爾濟吉特·策棱的超勇親王爵位)大員共同擬定的。
這五人「專案組」精心「計算」之后,上報的金銀,盡管可能只有實際的十分之一,卻也沒有全落到嘉慶皇帝颙琰手里——成親王拿走了全部不動產: 「三月,和珅以罪誅,沒其園第,賜永瑆。」
《嘉慶實錄》記載和《清史稿》出現了一點矛盾:實錄中說嘉慶不但把和珅的宅子賜給了永璘,同時賜給永璘的,還有和珅的一半家產。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和珅的一部分住宅分給了永璘,還有一部分分給了永瑆,那些賬面上的金銀,除了一半賜給永璘,剩下的就由永瑆、旺多爾濟、劉墉、董誥按大小份兒「論功行賞」了——劉墉寫字畫畫的紙都鋪著金線,哪里像個沒錢的主兒?
永瑆、永璇、永璘這三位王爺中,有一個是以吝嗇著稱的,至于是哪一個,肯定會有讀者在評論區告訴大家,筆者最后只想問兩個問題:和珅數億兩家產在查抄中損失九成,紀曉嵐一兩金銀都沒撈著,大學士劉墉和三位王爺拿了多少?嘉慶用這些貪婪王公去查抄貪官和珅,自己又怎麼可能吃飽?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