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岳飛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英勇將領,他的精忠報國、壯志凌云的英勇事跡,成為后人傳頌不衰的佳話。
現在人們一提到岳飛,就會想到「精忠報國」這4個字,而「岳母刺字」的故事,更是成為千古傳世的佳話,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為國家的獨立和尊嚴而努力奮斗。然而,隨著學者的研究,人們才發現,岳飛背上刺的其實并不是「精忠報國」這4個字,那麼,岳母在岳飛背上刺的,到底是什麼字呢?岳母真的在岳飛背上刺字了嗎?
首先,我們要明了岳飛背上刺的字究竟是什麼。古代文獻《宋史·何鑄傳》及《宋史·岳飛傳》中記載,岳飛在被審問時,展示了他背上的字,而這四個字是「盡忠報國」。這兩份史料相互印證,為我們揭示了岳飛背上刺字的真實面貌。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岳飛背上的字卻變成了大家耳熟能詳的「精忠報國」。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宋高宗為了表彰岳飛,曾贈予他「精忠岳飛」四字,并制成大旗,隨岳飛出征。這讓「精忠報國」這四個字,逐漸在民間流傳開來,成為了岳飛背上刺字的誤傳。
再來看看這四個字是如何刺上去的。傳統的說法是,岳飛的母親姚氏為了激勵岳飛報效國家,親手在其背上刺下了這四個字。
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并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來支持這一說法。《宋史》中并未記載此事,同時其他的史料,如《續資治通鑒》、《宋論》、《四朝聞見錄》等,也沒有提及過。
岳飛的孫子岳珂所著的《鄂國金佗稡編》和《鄂王行實編年》中,只是提及了姚氏鼓勵岳飛報國,但并未提及刺字。反而是在清人錢汝雯的《宋岳鄂王年譜》中,提到了母親給岳飛刺字的記載。然而,由于該書錯誤頗多,其可信度仍然不高。
我們不能不考慮的是,在古代,尤其是農村地區,女性的識字率極低,且刺字需要一定的技術和工具,而岳母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很可能并沒有這種技術和條件。
更何況,古代刺字是一項相對專業且具有一定風險的技藝,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完成的。《水滸傳》中林沖和楊志被刺配時,都是請來專門的文墨匠人完成的。可見,在古代刺字并非家庭能夠輕易完成的任務。
那麼,「岳母刺字」的故事又是從何而來?它最早見于清康熙五十三年的抄本《如是觀傳奇》中,隨后錢彩、金豐在《說岳全傳》中引用,并發揚了這一故事,使其變得家喻戶曉。文中描述的刺字工具與方法與史實大相徑庭,顯然是杜撰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岳母刺字」的故事在民間傳播開來,成為了定型的傳說。
盡管我們不能確定岳飛背上的字是誰刺上的,但通過元代白樸的《精忠旗》我們可以推測,岳飛或許是請了專業的人士,在背上刺下了「盡忠報國」四字,以表達他的忠誠和報國之志。岳飛的壯志和忠誠,無需任何額外的故事來加以證明。他的英勇事跡和崇高品質,早已深深刻在了中華民族的心中。
「岳母刺字」的故事,無疑是一個美好而感人的傳說,它傳達了母愛的偉大和岳飛的忠誠。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歷史研究的深入,我們發現了其中的誤傳和變化。
這也讓我們重新認識到,歷史的真相往往比想象中更為復雜和多元。而岳飛的精忠報國,不論是「盡忠」還是「精忠」,都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