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朝完了。」雖然說這樣歷史上最后一個朝代結束,但是它也代表著 中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
看似是大清滅亡了,實則這些都是歷史的規律,不止是當朝的統治者就連老百姓都已經看到這個清王朝早就 「閉關鎖國」。
眾人都在討論大清朝的滅亡究竟是誰占據了主要的一部分,有很多人說是慈禧太后導致的。
這個溥儀卻保持著不一樣的想法嗎,甚至他還說出了另一人的名字,溥儀為什麼會認為大清朝的滅亡會和「他」有關?
任誰也沒有想到他作為 醇賢親王奕譞之孫、光緒的的侄子、攝政王載灃長子,終有一日竟然能空降去當皇帝。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慈禧太后突然 廢除了「大阿哥」這個名號,本身年齡就比較大的慈禧太后太后,因為光緒帝身邊沒有兒子。
所以說這個慈禧太后太后和光緒帝之間的關系越來越不好,而且這個時候的光緒帝的 身體也是非常的不好。
後來在光緒帝因病去世之后, 慈禧太后就私自下令將溥儀養育在宮里邊。這個時候的醇王府因為這件事情都亂成了一鍋粥。
這個時候的溥儀因為年紀比較小,但是他也知道自己要遠離自己的親人,所以說他當時都不愿意讓這些太監們碰他。
最后還是他乳母王焦氏抱著他進宮了,之后的溥儀就 兼祧光緒,就這樣光緒帝開始了他在皇宮里邊的生活。
溥儀進宮兩天之后光緒帝和慈禧太后接連去世,十月初九 ,年僅三歲的溥儀登基成為了新一任的皇帝,清朝第十代,也是歷史上最后一位皇帝。
原本以為這樣的生活就會持續下去,誰也沒有料到計劃沒有變化快,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之后,溥儀被迫退位。
雖然說這個時候的清朝已經結束了,但是 溥儀等一眾人還是在皇宮里邊生活,這個時候的民國政府甚至給清王朝一些優待的條件。
世間擁有野心勃勃的人大有人在, 1924年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最終大清皇帝的稱號徹底被廢除,而溥儀一眾人也徹底搬出了皇宮。
清王朝統治的結束也標志著中國的封建專制徹底的結束了,所以說大清滅亡的原因應該由溥儀來承擔。
但是當時的溥儀年僅6歲, 這個歲數正是一心貪玩的時候,所以說這個鍋肯定不能讓溥儀來背。
但是所有人都認為這個大清王朝的覆滅應該怪罪于慈禧太后,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其實 光緒帝也是在很小的時候就進宮在慈禧的身邊長大,可以說是慈禧一手帶大的光緒,為什麼兩個人之間的關系會變得這麼緊繃?
按照正常的發展情況來看,這個光緒帝從小就在慈禧的身邊長大,兩個人之間就算沒有親情, 但是關系也不至于變成水火不容的樣子。
光緒長大之后,慈禧太后雖然說表面上讓光緒帝開始接手朝政的發展狀況,但是 實際掌權還是在慈禧太后手里邊。
也就是光緒皇帝也是一個有名無權的選手,但光緒畢竟是朝上的最高統治者,他也非常 希望國家可以在他的手里邊慢慢壯大。
但是當他知道 大清王國竟然被一個小小的島國給打敗之后,他的內心也是有著很大的觸動。
再加上當時康有為和梁啟超的進諫,慢慢的國內開始了變法, 只不過剛開始的慈禧太后并沒有干涉變法的進程。
可是慈禧太后卻在變法的過程當中看到了朝中的一部分勢力已經在向光緒靠攏,這個時候的 慈禧就害怕光緒的羽翼變大導致自己沒有了立足之處。
所以在慈禧太后的指揮下,不僅逮捕了康有為和梁思成, 甚至還將光緒皇帝關到了瀛台。
慢慢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不好,甚至于在后期的時候 兩個人對對方也是非常的不屑。
畢竟這一開始的大權都是在慈禧的手里邊握著, 突然手里邊沒有任何的權勢總會胡思亂想。
慈禧太后應該是有些霸道吧,所有的東西都要握到自己的手里邊才是最好的,就好比溥儀父親的婚事一樣。
當時溥儀的父親已經在溥儀祖母劉氏的安排下為他訂了親,但是 慈禧太后卻偏要將自己心腹重臣榮祿的女兒指婚給載灃。
劉氏向慈禧太后說明載灃已經和其他人之間訂了婚,但是慈禧太后不愿意,迫不得已的情況下, 劉氏只能推了這門親事。
然后讓 載灃和榮祿的女兒蘇完瓜爾佳·幼蘭成親,之后就生下來溥儀,只是沒有想到溥儀最后也成了皇帝。
所以才會有很多人認為這大清朝的滅亡就是慈禧太后一手造成的,而且在眾人看來, 清朝滅亡和慈禧之間脫不了關系。
但是溥儀卻和眾人之間有著不一樣的看法,或者也可以理解為清朝的滅亡和一個人有著很大的關系, 那就是慶親王奕劻。
原來當年在變法的時候,奕劻就幫助過慈禧太后,所以說 奕劻和慈禧太后兩個之間就達成了「小團體」。
慢慢的這個 奕劻也就成為了慈禧太后的得力助手,尤其是在榮祿去世之后奕劻接手了財政處、練兵事務等,集大權于一身。
隨著他手里邊的權利越來越大,他本人也開始暴露出真實的想法, 他和他的兒子們還在當時被稱為「慶那公司」。
之后越來越多的官員都是去賄賂奕劻,用現在的話來說 他們家的門檻都要被人給踢破了。
甚至在他慶祝七十歲生日的時候,他本人所得到了 現金就高達五十萬兩白銀之多,禮物更是百萬兩白銀,這樣的情況實在是讓人太氣憤了。
甚至在奕劻晚年去世的時候讓溥儀給他追加謚號的時候, 溥儀都沒有給他一個好的謚號,可以說溥儀對于這個人也是非常的憤恨。
後來溥儀的父親知道溥儀并沒有給這位慶王爺一個好聽的謚號,所以就勸溥儀:「既然人都已經去世了, 也就沒有必要斤斤計較。」
最后不知道怎麼更改,所以就給慶親王 追加謚號「密」,溥儀之所以對他這麼恨主是因為在清王朝的最后一段時間里邊,他還不忘大撈一把。
所以說在溥儀的印象里邊,奕劻的印象實在是算不上有多好,但是他這個人的確是非常的貪婪, 畢竟當時給他受賄的東西他都接受了。
甚至在最后的時候奕劻在北京實在是待不下去了,但是他又不忍心放棄自己這麼大的家業, 後來還是在他人的幫助之下才離開了北京。
等他在天津小住一段時間之后回到北京的王府里邊,看到眼前的景象實在是太凄慘,這和 滿門抄斬有什麼關系。
王府里邊早就沒有了昔日的繁華,甚至也沒有了曾經的人氣,但是這些都是歷史的規律, 而且這些規律也不會有任何的變化。
不然這些怎麼能叫歷史呢?怎麼會被后人所熟知, 只不過這些都是必須要發生的,不能有任何的改變。
雖然說溥儀從這些角度認為奕劻才是導致清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但是這畢竟是溥儀個人的想法,只不過每個人看待事物的眼光以及思考事情的角度不同罷了。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