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吞并漢中之后,劉備病重已經無法脫身,此時此刻他最擔心的無疑就是誰來接手蜀國的大任。兒子劉禪看似聰明乖巧,可劉備深知,以劉禪的能力,難以繼承自己的偉業。劉禪從小生活在深宮之中,并未經歷過多少風浪,也沒有受過太多苦難,對政事缺乏經驗和魄力。如果讓劉禪即位,以他的資質,恐怕會讓先祖劉耀明創立的蜀漢江山,就此毀于一旦。
最終,他選擇了身患重病的諸葛亮。諸葛亮出身寒門,卻擁有過人的才能和謀略。盡管他一心想要北伐中原,但是否能真正忠心輔佐君主,不置劉禪于死地,這還有待觀察。如今諸葛亮已死,劉禪終于有機會親政。這一次,他看似要查抄諸葛亮的財產,但背后又有什麼隱情呢?
公元234年,諸葛亮北伐失敗病逝五丈原。這個掌握蜀漢軍政大權多年的丞相終究還是沒能完成北伐中原的心愿,但對劉禪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多年來,劉禪被諸葛亮架空,沒能好好體會過當皇帝的感受。他明明已經即位多年,卻始終被諸葛亮掌控著鼻子走,甚至連最基本的政務決策都無權過問,只能在宮中養尊處優,享受皇帝的供奉。現在,權力終于回到自己手中,正是時候該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陛下,臣聽說諸葛亮生前私藏贓款,臣愿率人前去調查核實。」有朝臣這樣對劉禪進言。這顯然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如果查實諸葛亮生前貪污了朝廷的財物,那麼自己就有機會重新樹立威信,讓群臣重新刮目相看。
「朕即位多年,迄今未曾過問朝政大事,此次不妨趁機檢點桑梓江山,以明君道。」劉禪立刻下令調查諸葛亮的遺產。他意識到,這是自己揚眉吐氣的好時機,只要抓住諸葛亮的馬腳,自己在眾臣和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就會煥然一新。
可事實證明,劉禪終究還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查抄結果不僅沒有達到他樹立權威的目的,反而讓他在蜀國上下難堪。劉禪平日里嬉皮笑臉,整天吃喝玩樂,鮮有過問政事的時候,大家僅僅是覺得他不夠成熟穩重;可這一次查抄卻直接點破了他的真面目——他根本沒有一個君王該有的明智和魄力,還是一個任人擺布的傀儡。
按照劉禪的想法,這次查抄應該能找出諸葛亮私藏的金銀珠寶,以此證明他生前貪污腐敗,從而打擊他在人民心中的威信。這樣一來,自己再出面處理,就可一舉建立權威,獲得百姓的擁戴。這也是他奪回大權后,采取的第一條政治行動,意在證明自己是位公正明斷、秉政清廉的君主。
沒想到,當侍衛捧著諸葛亮家中所得財物來見劉禪時,皇帝陛下卻勃然大怒。原來,諸葛亮的住處簡陋樸素,家中沒有任何奢侈品,只有些布匹、日用品和書本,連一件值錢的東西也無。這與劉禪想象中的私囊藏金毫不相符,讓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和困局。
「陛下息怒,微臣也只是職責所在。」侍衛戰戰兢兢地說,他完全不明白劉禪為何大發雷霆。畢竟自己也只是執行命令,并無過錯。
「無能的廢物,居然一無所獲!」劉禪恨聲道,「你們連丞相一絲貪污的證據都找不到,讓朕如何在百姓面前立威!」劉禪此時后悔莫及,如果早知如此,自己決不會操之過急發布這個調查命令。他本以為可以借此建立威信,誰知道結果卻適得其反,這無疑是自己這些年來犯下的最大政治錯誤。
原來,這次查抄的結果出乎劉禪的意料。諸葛亮死后,他家中竟一貧如洗,這說明昔日身為丞相的他,真的是清正廉潔。而自己這一查抄,無疑讓諸葛亮的聲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天哪,我們的丞相大人一生都只為國家奉獻,竟連自己的衣食都顧不上,這般忠誠為國的大臣,天下何處去尋!」當百姓們得知諸葛亮家中所得后,無不感嘆他的清廉。身為普通百姓的馬兆,甚至在得知這個消息后,禁不住落下了熱淚。
多年來,他們對于丞相府的印象,一直是金碧輝煌、珍寶遍地。沒想到真相竟然是如此清楚,這更加表明了諸葛丞相的高尚品格。
「我聽說陛下大怒,還以為丞相真的私藏萬金呢,看來只怕是有心人在造謠生事,陛下都上了當。」村長張伯父搖頭感嘆。這次劉禪隨隨便便地查抄丞相府,無疑給自己抹了黑,暴露了淺薄和輕信的一面。作為一個村長,他比誰都更了解諸葛亮的為人。陛下此舉只會讓自己在百姓心中聲名掃地。
諸葛亮生前從未有過絲毫貪心,這一點大家都心知肚明。這次劉禪查抄他家產的做法,無疑在百姓心中扣了一個無法磨滅的黑點。劉禪再也壓抑不住內心的怒火,此次查抄無疑是自己作出的一個錯誤決定!
不過,有心人也猜測,劉禪表面的憤怒,其實可能也有另外的用意在。他極有可能是故意裝出一副動怒的樣子,來掩蓋這次查抄的真正目的。作為一個老謀深算的君王,劉禪的內心世界,決不會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
「陛下平日里對故丞相也十分禮遇,怎會突然大發雷霆?」府中的老管家黃崇感到奇怪,「這其中定然有什麼隱情。」他認為劉禪此舉定有他的道理,也許是想轉移視線,防止這次查抄引起更大的爭議。一個精明的君王,決策之間總有他的考量在。
所以劉禪表現出來的怒火,也可能只是他轉移視線、杜絕謠言的一個方式。作為一個老謀深算的君王,劉禪的內心世界,絕不會如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
他也許早已預料到會這樣的結果,但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公正無私,也為了不讓謠言繼續傳播,才會裝出一副動怒的樣子。這其中邏輯并不難理解,權謀,向來深不可測。
諸葛亮有沒有貪污呢?劉禪的怒火是真是假呢?我們今人很難下定論。歷史上的人物,并非非黑即白,不是完人也不是惡人。他們都有自己的考量,我們很難用現代人的視角去要求和判斷一個已逝之人。
劉禪有自己的難處,也有自己的考量;諸葛亮功過自有公論,我們不應極端看待。歷史并不需要急于下結論,黑白分明永遠只存在小說中。歷史的真相往往難以觸及,我們需要做的是抱著開放和理解的心態,去解讀和認識。
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擺脫主觀看法,以平和、理性的態度,審視和解讀歷史。也許,我們需要的只是關于歷史的敘事,而非對歷史人物的評判。我們不應該把自己的判斷強加于他人,而要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歷史的意義,也許正是在于教會我們如何抱持開放、進步的態度看待這個世界。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