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棲山林夏隱石,秋冬只愿伴山老」,隱居山林的美好,著實讓人向往不已。久居都市,見慣了燈紅酒綠,空山寂寥的沉穩清新之感,讓人迷醉不已。
本期分享的這套案例,是@邢永恒老師的家,早在2016年,他就租下了江蘇昆山的4個宅基地,花了3年的時間建造。
從霓虹閃爍的上海,搬到山林溪畔的鄉村里生活,或許這才叫將日子過成了詩。
◎抵押上海獨棟別墅,借1500萬在鄉村蓋房
別以為在鄉村里建房很簡單,為了解決期初的建房資金問題,@邢永恒老師向親戚朋友借了錢,建房資金依舊囊中羞澀。
最終還抵押了上海的獨棟花園別墅,終于湊足了資金, 在鄉村里建造了6棟房子、3個庭院、2畝農田,過上了閑云野鶴的歸園田居生活。
◎從上海到鄉村生活,值得嗎?
許多人會覺得詫異,在上海生活難道不舒服嗎?從魔都,轉移到農村生活,真的值得嗎?
@邢永恒老師的答案是:值得。如今家里的3個孩子不再沉迷電子產品,每天爬山、逛田、逗鵝,而邢老師每天5點起床,喝茶打坐。
比起浮華的都市生活,腳踏實地的田野生活,讓生活回歸本真,充盈著草木氣息、白云蒼狗。
而這6棟依著農田建造的房子,周圍被一條長長的溪流圍繞,與一旁的淀山湖、澄湖相連,青山相伴、青湖相依,簡直是理想中的大宅。
并且從這里開車到上海市中心,也只需要1.5小時的車程。
◎孩子的世界,應該有藍天白云和田野
邢永恒老師作為一名設計師,創業開創了自己的設計公司,但工作強度大,也導致了一個問題: 缺乏和孩子們之間的交流。
對于邢老師兩夫妻來說,孩子的世界,應該有藍天、白云和田野,應該擁有更遼闊的空間,因此夫妻倆商量了一番,決定去鄉村建造一個家園。
因此1家5口人,舍棄了定居20多年的上海,搬到了昆山的鄉村里,身著草帽蓑衣,流連田間地頭。
鄉野參天大樹,天邊白云彩虹,成為了生活日常,也彌漫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幸福感。
◎將兒時記憶,傳承給孩子
@邢永恒老師小時候生活在浙東的一個小山村,記憶中的村莊,白墻黛瓦,每天放學后,他喜歡坐在門口,看看藍天白云,聽聽蟬鳴鳥聲。
因此長大后,看到昆山錦溪里的這個小村莊,他回憶起了兒時,希望自己的孩子童年里,不僅僅是高樓大廈,還應該有田野古村、
◎4畝良地,河流潺潺
而@邢永恒老師的新家,位于村子的北側區域,占地+院子加起來共計4畝地,門前有條小河,背面是一望無際的田野、樹林。
站在院子里,似乎擁有了一整片天地, 對于在上海生活了20多年的人來說,能擁有這樣一片天地,真的十分奢侈。
◎小亭之外,湖景相伴
本案設計是在原始建筑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修繕的。因此改造后的新家,擁有6棟房子,還有一個雜貨鋪+10間客房。
這里既是@邢永恒老師的家,也是一個對外開放的民宿。
改造后的新家,一共有6棟房子,南北各兩棟,東西各一棟。還有一個茶空間、一個雜貨鋪,以及10間客房,是對外開放的。
原先家里小孩子的活動空間,就只有上海獨棟別墅的花園,小小的花園不大,卻也種植了許多花草樹木。
但是對于小孩子來說,這樣的小花園,還是太小了。
而搬到了鄉村之后,田間地頭都成為了孩子們的「游樂園」。
在田間水溝里,抓小龍蝦、泥鰍,空氣里散發著青草香,還有鄉間清風徐徐。在上海居住,是框住了一片天地,在鄉野生活,卻是擁有了一整片天地。
并且邢永恒老師,還在鄉村房子里,打造了一個屬于自己的工作室,即便在鄉野里生活,也能辦公。
對于他來說: 人聲鼎沸的上海,足夠舒適,但阡陌交錯的鄉野,卻更像是理想中的生活。
◎藏著舊回憶的鄉村房子
改造后的一整套老宅,成為了一個曲徑通幽的合院,在這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園林一般的「曲折有情,意猶未盡」。
合院之中,還有@邢老師從祖父老宅里搬運回來的石頭,家鄉的山土,在昆山這個鄉村里熠熠生輝。
推開合院里的老舊木門,可以看到院落里的潺潺水聲,還有一塊自然的山峰石,它成為了一個造景、照壁,讓合院都多出了幾許詩意之美。
中心庭院里的桂花樹,被保留了下來,再沿著桂花樹,鋪貼了580多片青石板,落雨時,雨滴嘀嗒作響,庭院自帶一種「自然的韻律」。
◎宅中有院,院中有湖
在這種鄉村大宅的背面區域,@邢老師打造了一個小湖,里面養了一些水生植物、金魚。
沿著湖面建造了兩座小亭子,家里的小朋友喜歡在這里玩水, 童年不應該充斥著電子產品,應該有山有水有天空。
而穿過南北向的巷子之后,可以看到一整片的田野。
@邢老師在這里租了2畝的農田,親自種植了一些應季蔬菜,歸園田居的生活,真的讓他玩明白了。
自己種植的蔬菜,不打農藥、不施肥,隨著自然環境,自然生長。
家里的小孩子,可以體驗豐收的喜悅,而這些是課本上永遠都學不到的,@邢老師一家人,也過上了自給自足的鄉村生活。
◎三兩好友,喝喝茶喝喝酒
大宅西側的區域,打造了一組土坯房+木墻,這里成為了一個茶室、待客空間,邀三兩好友,喝喝茶喝喝酒,享受舒適自在的田野風光,的確愜意無比。
茶室下方,還藏著一個地下酒窖,里面珍藏著@邢老師的50多瓶好酒。
接待一些遠道而來的朋友,喝喝茶喝喝酒,恰有一派「談笑有鴻儒注,往來無白丁」的自在之感。
◎推開木門,擁抱詩意
而像是老宅里的一些老木門,都是@邢老師從蘇州的木頭市場淘回來的,只是刷上了一層木蠟油,就直接安裝在老宅里。
推開木門的時候,會有嘎吱嘎吱的聲響,入戶的儀式感十足,似乎能夠擁抱詩意。
院子里的樹木,都是@邢老師自己移栽過去的。
從村里的農民手里,淘到了青櫸樹、桂花樹、柿子樹,都被移栽到院子里,還有一棵高達的香樟樹,有了樹木的點綴,感覺整個合院都「活」了過來。
公共客房和區域,安排了10個房間,白墻+黁凝土的形式,還有超大的玻璃開窗,可以看到庭院里的一物一景,也能感受到窗外的四季變幻。
每一個季節,都擁有讓人眼前一亮的風景。
◎建造房子成為孩子們的回憶
而在建造過程中,家里的小朋友也幫著清理污水管,@邢老師的夫人,負責傢俱、燈具的布設。
對于小孩子來說,看著房子一點一點地建造而成,應該是童年里最美好的回憶吧。
建造中,@邢永恒老師和父母一起在工地里施工,父親帶著工人施工,母親也幫著買菜做飯,有了家人的支持,這棟老宅似乎更具情懷。
◎追追鴨,逗逗鵝,就是最好的童年
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孩子,似乎日常里都圍繞著高樓大廈,而@邢老師的孩子,每天在鄉野之間,擁抱草坪,追一追鴨子,逗一逗大鵝,這或許便是最好的童年。
小孩子天真好動的性格,在鄉野之間得到了放大,坐在院落的小亭里,吹吹晚風,看看日落,和兄弟姐妹們一起追逐玩耍,或者干脆發發呆,這樣的小生活,簡單卻充盈。
◎早晨太美了,不忍睡懶覺
在上海生活,基本上不需要早起,還能睡睡懶覺。
而自從回到了農村生活,@邢老師基本上都是5點起床,在院子里散步一圈,看太陽從東邊升起,或者是掃掃地、喝喝茶。
看似「無所事事的狀態」,卻能夠放松身心,洗滌一切浮躁感。
而老宅改造時的傢俱,都是@邢老師從民間收集的古樸舊傢俱,加以改造和修飾后,就成為了房子里的新傢俱。
◎田野,是最美好的童年
家里沒有電視機,也沒有電子產品,@邢老師一家五口人,喜歡在田野里摘摘菜,或者是陪孩子下棋、畫畫。
幾個生性活潑的孩子,比起大人,更快適應了農村里的生活,日子過得從容又自由,@邢老師夫妻將「言傳身教」這四個字,都發揚到生活里。
如今@邢老師一家人,每周或兩周會去一次上海,并不算是逃離上海,來回一趟需要3小時左右的時間。
和上海這座大城市,保持一定的距離,似乎更能感受到城市的魅力,也能體會到鄉野里的閑趣。
文末總結:
什麼才是理想的生活呢?居住在城市里,內心豐滿的話,也算理想。
而對于@邢老師來說,即便是居住在鄉野之中,內心平靜從容,做好每一件小事情,看看朝陽日落,這就是理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