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趣闻历史
民國轶事
三國風雲
歷史名人
野史分享
古墓文物
後宮秘史
历代皇帝
史料记载
韓劇韓星
金庸武俠传
詩詞文化
民間故事匯
全部
    
有了前代經驗的大明,為何還是一步步走向軍閥化亂局?
2023/11/12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王朝的末期,往往會涌現各路軍閥。演義小說中津津樂道的東漢末年各路諸侯、隋末群雄、唐末藩鎮,都是其中代表。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于元末亂世,定基業于南京,正是趁著元末軍閥各自為政,才能先后順利掃平陳友諒、張士誠,接著北伐逐元,消滅殘元軍閥王保保主力,坐穩江山。在此背景下,朱元璋自然是不愿意重蹈前元覆轍。

明太祖坐像,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無錢無兵,難成氣候

當然,比起唐末軍閥,元末軍閥也是小巫見大巫了。見識過「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的宋太祖,為了根絕軍閥,也是動了一番腦筋。要想防止軍閥的誕生,首先就要斷絕軍閥的根基,一是兵,二是錢,三是地。對于軍閥的將領來說,是「槍在手,跟我走」,對于軍閥的士兵來說,則是「跟著你,有肉吃」。軍閥的「肉」從哪里來?在農業社會,自然是土地。當一個將領,手下擁有聽命于自己的軍隊,又有占據的土地以及整個地域的財政大權,他就擁有了成為軍閥的潛質,反或不反,往往是一念之間。也就是如電視劇台詞中所說的,「反不反不重要,重要的是隨時能反」。除此以外,萬一真有人鋌而走險,割據一方,還要有一直強力的中央軍,用于平叛。為此,宋太祖趙匡胤開出的藥方是在控制財政的基礎上「兵將分離」「強干弱枝」,宋太宗進一步「以文制武」,使得宋代極少有軍閥產生。

有了前代的經驗,朱元璋在一統天下后,對軍權進行了分割。將軍隊的財權、練兵權、指揮權徹底剝離開來,對武將和文臣進行牽制。所謂「蒞軍者不得計餉,計餉者不得蒞軍;節制者不得操兵,操兵者不得節制。」具體而言,財政權歸六部。兵部負責將領俸祿的發放,而戶部負責軍費、軍需的籌措以及物資倉儲,軍器則由工部制造。「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舊制,自京師達于郡縣,皆立衛所。外統之都司,內統于五軍都督府,而上十二衛為天子親軍者不與焉。」明初一衛5600人,平時除了日常的軍事訓練外,就是屯田,其軍事權限僅僅在于防守。都司衛所,并無調兵之權。而調兵之權,也就是指揮權,明初則在總兵官。「征伐則命將充總兵官,調衛所軍領之,既旋則將上所佩印,官軍各回衛所。」洪武年間,朱元璋就以大將徐達為北平鎮守總兵官,負責對殘元軍隊的征伐。

明代都司衛所的層級。來源/郭紅、于翠艷《明代都司衛所制度與軍管型政區》,《軍事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

所以,我們來假設一下,你是一個洪武年間的武將,邊境有警,朱元璋決定讓你領兵出征。首先,兵部庫司負責統計軍器與軍士所需鹽糧等后勤物資,交予工部、戶部,工部、戶部征集經費物資后,再交給兵部。同時,朱元璋賜予你將印,命令你調動北部幾個衛所的士兵隨你出征。你帶著士兵和物資完成了任務,這個時候,你的朋黨因為卷入了某起案件被下了獄。你擔心受牽連,考慮要不要謀反。這個時候,你發現,你的物資就這麼些,打完仗以后就沒剩多少了,上哪兒去籌?地方上肯定不買賬,如果要搶,還得面對當地衛所的軍隊;再看看士兵,這些兵都是從別的衛所調來的,皆有軍籍,老婆孩子還在衛所里,讓他們謀反,誰愿意呢?真反了,恐怕也沒有戰勝京軍的把握。

「北平行都指揮使司夜巡」銅牌。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然而,熟悉明史的讀者都知道,到了明末,即使中央的權威仍在,但軍隊已經不可避免地軍閥化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人逃地并,京軍無力

明末軍閥,并不是突然誕生的,而是明代軍制逐漸演變,甚至說是崩壞的結果。

首先,就是衛所制的崩壞,使得朱元璋設計的軍制,失去了依存的根基。《明史·兵志》言,明初軍制有唐府兵「遺意」。此處指的是兵農合一的制度,唐代府兵,平時耕種,戰時征集,既保證了戰斗力,又不違農時,保證了農業生產。明代衛所制則是與軍屯緊密結合的。明代士兵劃定軍籍,入軍籍后世代為兵。除了軍事,還要負責耕種。萬歷《大明會典》記載「軍士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又有二八、四六、一九、中半等例。皆以田土肥瘠、地方沖緩為差。」

朱元璋將衛所制與屯田結合,并不是簡單為了增加軍糧供應。要維持明王朝的統治,那麼必須保證土地盡量不被豪族侵占,軍隊更要忠于皇帝。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一舉兩得呢?朱元璋開出的藥方就是結合軍戶制度的軍事屯田。一方面,軍事屯田保證了軍糧供應,同時也意味著軍糧不需要依靠農民來供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有助于國家恢復經濟;另一方面,世襲的軍戶制度,保證了擁有一定基數的人口,被綁定在軍屯上,永遠從事軍屯勞作。兩者的結合,意味著國家通過軍事屯田,使得大量土地以軍用之名直接掌握在朝廷手中,既減少了土地兼并的風險,也增強了農業收入,而世襲的軍戶制度,保障了這些土地有人耕種,從而保障土地、勞動力和軍隊都掌握在皇帝手中。這一制度的設計是高明的,但是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崩潰得要比想象的快。朱元璋設計的衛所制度,其還是要有一個存在的基礎條件,就是人力的使用限度。地可以劃撥,但是人力是有限的。如果沒有靖難之役,這套制度尚能運行得久一些。然而,隨著靖難之役以朱棣的勝利告終,大明遷都北京,營造北京城,疏浚大運河,以及五次北征,調動了大批軍士,或跟隨征戰,或從事工程徭役。大批軍士不堪重負,逃離衛所。明軍逐漸也走向了募兵制。如明中期最著名的戚家軍,就是招募而來的,并非是從衛所中產生。而軍屯土地則漸漸被官僚豪紳侵占,軍糧供應更是逐步減少。因此,對于大明王朝而言,衛所及其附屬的軍屯失敗,意味著人地兩失。不僅失去了對兵源的控制,也失去了重要的糧食來源。

屯田的逐漸失效,使得明軍的軍餉逐漸由實物變為銀錢,也就是由本色變為折色。原本,糧餉發放的是糧食,那麼至少可以保障吃得飽。當人口流失,土地兼并后,留下的駐軍,也很難吃的飽了。原本明政府用開中法吸引鹽商在邊境種地,用糧食來換取鹽引。但在弘治年間,朝廷將向邊地運糧換鹽引,改為向京師運錢換取鹽引,至此邊境上鹽商的民屯、商屯紛紛廢棄。明軍只能用銀錢來購買糧食,可是糧食稀少,糧價飛漲,明軍一點可憐的銀錢還要被上級貪污,到手的軍餉不僅吃不飽,還發生了餓死人的現象。同時也意味著,誰能發錢發糧,就能招募軍隊。

二是明軍中央軍實力的減弱。朱元璋與朱棣,都重視京軍的戰斗力,朱元璋有親軍十二衛,朱棣更是將天子親軍增至七十二衛,其中又以步騎配合的「五軍營」、起兵精銳「三千營」和操習火器的「神機營」最為精銳。「居常,五軍肄營陣,三千肄巡哨,神機肄火器。大駕征行,則大營居中,五軍分駐,步內騎外,騎外為神機,神機外為長圍,周二十里,樵采其中。三大營之制如此。」除此以外,還有山東、河南等處衛所,派兵輪流入京宿衛,即京操班軍。但正統年間,「土木之難,京軍沒幾盡。」景泰時期,于謙為了重塑京師軍隊的戰斗力,從京師軍隊中挑選十萬精兵,分為十團營。英宗復辟后曾廢除團營,成化帝即位后又將其恢復,此后團營作為京軍主力一直持續到嘉靖年間,嘉靖以后,京軍編制屢次更改,但戰斗力已經大大下降。究其原因,則是成化以后諸帝,常常役使京軍進行工程建設,兵員缺少訓練且不斷減少,加上選將不當,常以紈绔子弟執掌京軍,更以宦官總督團營,使得京軍戰斗力不斷削弱。到了嘉靖年間,俺答汗兵臨北京,京軍士兵竟然「皆流涕不敢前」。京軍戰斗力一蹶不振,此后張居正改革雖然短暫提升了京軍實力,但萬歷以后,京軍戰力羸弱已成不可挽回之勢,邊軍強于京軍,使得京軍已無威懾力可言。

第三,也是明軍軍閥化的直接原因,那就是明軍指揮體系的崩潰,無法對下屬軍隊進行有效管控。明朝初年,明軍的分權主要是在五軍都督府與兵部之間。但是很快,明廷就將文官與宦官都安插進了地方軍隊,文官常以巡撫提督軍務,宦官則作為監軍。如明景泰至弘治年間,以收復河套聞名的名將王越,實際并沒有武職,而是以巡撫身份,屢立戰功,最后以文官身份成為明代首任三邊總制,以軍功獲封「威寧伯」。又如宣德年間,太監郭敬就以鎮守太監的身份與總兵鄭亨共同鎮守大同。

明「九宮長隨」牙牌。這件牙牌是明朝的內官「長隨」出入宮禁的通行證。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武官、文官、太監,三者共同執掌軍權,尤其是文官與太監對武官的監督與制衡,自然是為了防止地方軍隊的軍閥化。歷代都通過監察體系牽制行政體系。最著名的就是漢武帝把全國分為十三刺史部,分派刺史,監察天下,漢靈帝時期改刺史為州牧。但這麼做的前提是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一旦中央集權削弱了,這種做法就會對朝廷形成反噬。如東漢末年,黃巾起義之后,正是由州牧攫取了一州大權,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天下秩序大亂。

因此在明政府的中央權威仍在時,這種體系不僅沒有削弱明政府的統治,反而加強了明政府對地方的治理。而且盡管巡撫、總督(由總制所改)已經成為實際上的地方軍政長官,但并不算正式的官職,只是臨時官職,也不具備割據一方的實力。但萬歷以后,東北有女真政權,關內流民四起,無論是女真軍隊還是流民義軍,對明朝的軍事威脅都不再局限于一省,因此,明朝又新設了一個職位:督師。督師以閣臣或兵部尚書等充任,賜上方劍,于重要軍事全權督理軍務,其權力在總督、巡撫之上。督師本身并未成為軍閥,明末最著名的督師如袁崇煥、孫承宗、孫傳庭、楊嗣昌都稱得上是忠臣,洪承疇被俘之前,也無謀反之意。但督師制度的形成,實際上意味著明軍原本的指揮體系已經無法滿足平亂的需求,而督師所「督」的各路軍隊,眼看著大明王朝終于走向了軍閥化。

《入蹕圖》卷中的明代騎兵形象。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兵強馬壯,恣意妄為

明代兵制的崩壞,加上與后金與農民軍的連年征戰,最終使得軍閥勢力再度崛起。諸多總兵,起身行伍,因緣際會,成為手握重兵、割據一方的軍閥。明末軍閥的崛起,是與指揮體系的崩潰直接相關的,而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左良玉與楊嗣昌。

明代背劍帶釉俑。此俑造型生動,栩栩如生,反映了明代百姓崇尚習武的風俗。來源/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從結果來看,左良玉堪稱最為跋扈的明末軍閥,其晚年竟然掌握著八十萬軍隊,雄踞楚地,臨死之前,還試圖帶兵前往福王政權所在的南京「勤王」。左良玉的從軍生涯,是明軍軍閥化的生動案例。左良玉少年時即失去雙親,由叔父撫養長大,雖然目不識丁,但是為人驍勇善戰,富有智謀且善于安撫士卒,因此從軍以來頗有戰功。左良玉先是在遼東從軍,後來,隨著明軍在遼東的敗退,左良玉率兵駐扎在昌平,昌平兵成為其起家的資本。起義軍攻入河南后,朝廷急調左良玉率昌平兵入河南救援。當時河南久經戰亂,明軍對于善于奔襲的起義軍左支右絀,疲于應付,左良玉帶來的這支援兵,成為河南明軍的重要軍力。左良玉初入河南,受到河南巡撫的節制,此時左良玉算得上是兢兢業業,為朝廷屢立戰功。

但是起義軍并未被消滅,反而愈演愈烈。畢竟起義軍的制造者就是大明朝廷,不能解決愈演愈烈的社會矛盾,起義軍的人數只會越來越多。而天資聰穎,頗有智謀的左良玉很快就發現了「義軍是殺不完」的這個道理。因此到了崇禎七年,因為戰爭形勢的變化,左良玉開始露出了軍閥的苗頭。崇禎七年之前,明軍與義軍之間還算得上是打得有來有往,在軍事上還占據優勢。但自崇禎七年陳奇瑜為兵部右侍郎兼右副都御史總督陜西、山西、河南、湖廣、四川軍務,卻在車廂峽中計放走起義軍后,形勢就發生了惡化。起義軍善于機動作戰,又善于籌措糧草,「賊每營數萬,兵番進,皆因糧宿飽;我兵寡備多,饋餉不繼。賊介馬馳,一日夜數百里;我步兵多,騎少,行數十里輒疲乏,以故多畏賊。」明軍既缺少糧餉,也缺乏騎兵,野戰缺乏勝算,各路明軍干脆扼守要地,而不主動出擊。左良玉此時一改之前受督撫節制的態度,不僅不聽督撫命令,還消極迎戰,招降納叛,擴充自己的實力。重兵在手后,左良玉愈加跋扈,更是常常縱兵劫掠。誰是「賊」,誰是「兵」,真是難以言說。

因左良玉手握重兵,又頗有戰力,朝廷對此也無能為力。左良玉先后違反應天巡撫張國維、總理軍務熊文燦的軍令,卻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懲罰。崇禎十二年,負責整個「剿賊」事業的楊嗣昌來到湖廣,統帥左良玉等部明軍。左良玉此時雖然不把楊嗣昌當回事,但還是屢次殺敗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部隊,自己還受封太子太保。但楊嗣昌缺少忠心于自己的軍隊,面對不聽調令的左良玉,一方面上奏保其為平賊將軍,另一方面又企圖以賀人龍取代左良玉,并對賀人龍許下承諾,由其取代左良玉平賊將軍之位。但是在瑪瑙山之戰后,楊嗣昌還是將功勞給了左良玉。賀人龍一氣之下,將楊希望自己取代左良玉的消息告訴了左,結果兩人都對楊嗣昌的命令置若罔聞。此后楊嗣昌更加無力調度左良玉部,起義軍正是利用這一點,在河南殺死福王,在湖廣殺死襄王,楊嗣昌悲憤之下絕食而亡。

賜楊嗣昌詩碑,明思宗朱由檢撰并草書。來源/中國國家圖書館

囂張跋扈的左良玉為各路心懷不軌的明軍將領樹立了「榜樣」,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左良玉這樣的軍閥。畢竟不是每個督師都是楊嗣昌。出賣楊嗣昌的賀人龍,也學著左良玉避敵自保,充實實力,卻在崇禎十五年,被當時的三邊總督、後來的督師孫傳庭斬殺。

除了左良玉、賀人龍這樣在與起義軍作戰過程中產生的軍閥,在與后金軍作戰的過程中,明軍也不可避免的軍閥化了,其中就以毛文龍最為著名。毛文龍的經歷也頗為傳奇,作為杭州人,卻投軍東北,成為李成梁麾下將領,在明軍東北一路敗退的背景下,率偏師二百余人占據皮島,屢次襲擊后金后方,掣肘其軍事行動,多有牽制之功,一路加官晉爵。與此同時,毛文龍也日益驕傲,多次謊報戰功,要求賞賜。另一方面,毛文龍還在皮島進行走私貿易,儼然將皮島經營成了自己的獨立王國。袁崇煥督師遼東,毛文龍不聽節制,更拒絕了袁崇煥對其軍中加派監軍的建議,被袁崇煥偽造皇帝詔書殺死。但無論是賀人龍還是毛文龍,雖然最終都被「輕易」斬殺,但是從明軍處理二人的過程看,其都是具備相當的實力的。賀人龍與毛文龍,都是被誘殺的,孫傳庭在赴任途中散播「饒恕」賀人龍的言語,再邀請賀人龍共商大事,趁其不備,將其捕獲殺死。袁崇煥更是在殺毛文龍的前一天,還在與其「把酒言歡」。而賀、毛二人死后,其部隊都或多或少進行了反叛,也坐實其「隨時可以反」的罪名。

從洪武到崇禎,明軍從一支令行禁止的王者之師,到軍閥林立的「亡國之軍」,其所代表的,并不只是軍隊的崩壞,更是整個大明朝廷的崩潰。

參考文獻:

【明】中研院史語所:《明實錄》,

【明】申時行等修,趙用賢等纂:《大明會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明】《諸司職掌》,明刻本。

【清】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

愛妻林志玲當家教!Akira結婚4年放閃「陪兒子一起學中文」
2023/12/01
宇宙起源方式或將改寫?諾獎得主:宇宙在循環,我找到了證據
2023/12/01
睡覺前在腳底抹點牙膏,作用太厲害了,很多人還不知道,趕緊試試
2023/12/01
「大國戰將」彭大將軍:直系親屬今何在?
2023/12/01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誰,為何老師從來不說?
2023/12/01
男性進化為何留下胡須,它能用來干什麼?達爾文也沒能研究明白
2023/12/01
逃亡海外的紀曉波只是白手套,在他背后的兩個「大佬」早已落網?
2023/12/01
凱特王妃參加皇家演出,穿孔雀藍高墊肩水袖拖地晚禮服,驚艷登場
2023/12/01
文官擊不垮,宮女勒不死,明朝最聰明的皇帝,墮落了45年
2023/12/01
「一絲不掛,想入非非」,我們都誤解了,真實的含義與佛教相關
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