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影像宛如時間膠囊,它收藏著塵封的記憶,每一個細節都引導著我們開啟對往事的探究。讓我們跟隨鏡頭,來一次時空穿越之旅,感受「中華第一街」的深厚底蘊。
1851年,這幅早期上海地圖展示了南京東路的雛形,可以看到五圣廟和花園弄的位置。當時的南京路還沒有正式命名,在1865年才正式定名。而1945年,西藏路以東的部分被改稱為南京東路。
接著,我們來到1850年前后的南京路,站在第一代圣三一教堂鐘樓上向北望去,可以看到花園弄和拋球場。那時,外灘一帶的西方商人和僑民組織了跑馬總會,并在五圣廟處占地80余畝設立了花園和拋球場。隨后,在外灘修建了通往花園的小道,即花園弄或派克弄。從此,南京東路開始逐漸形成,一些西式回廊式住宅和中式民居也開始出現。
1880年前后的南京路,基本上是中式住宅的沿街建筑。而到了1887年,南京路外灘路口的廣西路附近正在興建匯中飯店。這是上海第一家鋼架結構建筑,屋頂覆蓋著鐵皮。
進入20世紀,我們來到了1900年。在南京路廣西路附近,可以看到上海第一個鋼架結構建筑、被稱為「鐵房子菜場」的室內菜市場。它建于1884年,位置大致在現在的南京東路171號。同時,在南京路植記老鳳祥銀樓附近也可以看到繁忙的人流和商鋪。
繼續往前,來到了1901年,我們看到了南京路錦成樓。一樓是商鋪,二樓是茶室,是當時南京路的著名建筑之一。
1902年的南京路景象呈現出了繁榮的商業氛圍。特別是云南路口和山東路口的場景,展示了南京路的繁華景象。
隨后,我們來到1910年代。清末的南京路近福建路口可以看到邵萬生等老字號商鋪的招牌。而在1917年的南京路近山東路口,可以看到街市的繁榮景象。
1920年代,南京路成為了百貨商場集中的地區。洋行建筑、百貨公司的招牌相繼出現,如江西路口附近的洋行建筑和先施百貨的標志。
1930年代早期,南京路迎來了更加繁華的時期。大新、新新、先施和永安四家百貨公司的樓頂招牌醒目可見。而在1934年,南京路七重天等建筑的腳手架已經拆除,顯示著快要竣工的樣貌。
1937年,淞滬抗戰爆發之際,南京路成為了戰火硝煙的地方。消防隊員在撲滅匯中飯店的火情,落彈誤炸導致市民傷亡的慘劇也發生在南京路上。
1940年代,南京路依然是繁忙的商業街。外灘路口、福建路口的照片展示了當時的情景。而1945年,在南京東路437號附近的紅棉襪廠和黃包車比賽的場景,都是那個時代的獨特記憶。
最后,1949年的南京東路見證了上海的解放。解放軍進駐南京東路,商家和行人在新的時代中繼續他們的生活。
這些歷史影像帶我們回到過去,讓我們感受那個時代的繁華和變遷。南京路作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商業街之一,見證了中國近代史的發展和變革。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