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者之所以稱霸,到底是依靠何種力量?難道單憑個人才能就可稱雄天下,不求人于天下而取天下?
痛定思痛,不能過分看重自我,也不能被人言所迷惑。關鍵在于識時務,運籌帷幄,與時俱進。而這一切,無不需要通達如水的智囊之輩領航推進。方能乘風破浪,逆勢而上。若非如此,又何來天下英雄,爭霸名號?
縱觀古今,英雄輩出之世,克服亂局的大多有一個共同點——即在關鍵時刻,獲得賢士智囊的重要輔佐。其時若無通達如水之謀士,英主又如何能遠見卓識,應對多變局勢?
正是這些謀士的遠見卓識,成就了眾多霸業英名。可見一位英主若想在亂世中脫穎而出,迎難而上,便需在左右添才,廣納賢士,方能成就大業。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杰并起,這其中便不乏宗室后裔劉備。劉備生性機敏睿智,善于結交賢士,卻也屢戰屢敗。建安六年劉備兵敗于曹操,不得已南逃江陵,投奔當地太守劉表。劉備意識到,光憑自己的不足以應對亂世風云變幻,亟需賢士之助。于是四處招攬人才,企圖聚集麾下。
當地士人中,有一人見識獨到,讓劉備大開眼界。此人便是當地名士司馬徽,他以遠見卓識而著稱。劉備問題之下,司馬徽毫不掩飾地表示,當地儒生大多見識淺陋,想要獲得真正輔佐,必須物色俊杰。在他看來,整個荊州地區,只有兩個人才可稱作俊杰。其一便是隱居不仕的臥龍先生諸葛亮,其二是少年鳳雛,可惜早亡。劉備聞言大悟,自己這一路艱辛奔波,不就是因為缺少一位通達如水的智囊麼?
于是在諸葛亮三顧茅廬后,劉備終于說服了這條臥龍。諸葛亮不僅接受了劉備的邀請,還為其詳細制定了中長期發展策略。這便是后世所稱的「隆中對」。按照諸葛亮的規劃,劉備應先在荊州立足,再取蜀中,進而奪取中原。有了這份遠見卓識的藍圖指引,劉備豪氣十足,誓要實踐這步步為營的策略。而諸葛亮的出現,更如虎添翼一般,讓劉備信心大增。
在旁人看來,劉備能獲取諸葛亮等猛將輔佐,實乃上天眷顧。有些村民更是私下傳說,劉備定是一個不世出的英主,所以上天才讓他遇見了諸葛亮這樣的賢才。若非天命所歸,又豈能三顧獲「臥龍」?而劉備也樂見民間這些美談,更加堅信自己必能扶漢中興。
其實劉備此舉也頗具遠見,他深知一個人的力量有限,想要在亂世中成大業,必須廣納人才。諸葛亮便是他夢寐以求的通達助手,有了諸葛亮這樣的謀士輔佐,劉備豪言要匡扶漢室也不無可能。畢竟要應對亂世多變,單憑劉備一人之力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劉備三顧茅廬,可謂不遺余力。三顧之所以最終成功,也正因劉備足夠誠意渴望,諸葛亮也看中了劉備志向遠大。
劉備深知自己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在亂世中,想要贏得先機就必須抓住機遇。諸葛亮是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有了諸葛亮這樣的謀士輔佐,劉備的事業才剛剛開始,未來可期。正如司馬徽所言,能給予劉備真正幫助的,就數諸葛亮一人。劉備歷經坎坷,終于等來了司馬徽的引薦,可謂努力換來的機遇。
與此同時,北方一人也在奮力圖存。此人便是曹操,原本他是漢朝官員,卻也不甘心看著漢室即將滅亡。建安六年,曹操起兵討董,卻因實力懸殊而兵敗如山倒。雖然如此,他的心志從未動搖。六年后,曹操終于在兗州找到了立足之地。
一開始,曹操僅是為討伐來犯的黃巾軍,而受兗州牧之職。沒想到在他的用兵奇謀下,黃巾軍竟被殲滅大半。曹操也因此坐實了兗州牧一職。但曹操并不滿足于此,他意識到光守土地是不夠的,必須有長遠的發展戰略。否則很快就會被其他軍閥超越。
曹操其實心中也早有匡扶漢室、安定天下的雄心壯志。只是方向未定,難以起步。他思前想后,覺得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賢謀之士可以商議大計。若無謀士助陣,縱有抱負也難以開展事業。因此曹操一直在暗中物色人才,希望能有謀士前來拜會。
因緣際會之下,一位名叫毛玠的謀士加入了曹操麾下。毛玠早年清明峻節,后見大亂當前,欲往荊州避難。得知劉表不是明君后,轉而投奔曹操。他主動提出獻策,為曹操制定了一整套經略天下的策略。其內容般配劉備獲取的「隆中對」,可謂宏圖遠慮。曹操聽后大喜過望,他預感到自己的宏圖終于有人可以一起實現了。
毛玠認為,當前天下分裂,民不聊生,倉庫空虛,百姓無安定之心。要想長治久安,必須挾天子以令諸侯,儲備軍糧,規劃耕作。如此方可稱霸天下,建立長治久安的局面。曹操聽后大悟,早有此意,因無人可商談而郁結已久。沒想到毛玠如此通達,提出的策略正合自己心意。
曹操自詡識人眼光過人,毛玠的才干已令他大喜過望。他更加堅信,有了這般謀士助陣,自己定能逐鹿天下。曹操頓時豪情滿懷,覺得終于有人可以與自己商談治世大計了。他恨不得立刻與毛玠展開討論,制定實施細節。
畢竟有了藍圖也需要實踐者。曹操深知要成就大業,單憑一時沖動是不夠的,還需扎扎實實地落實步驟。而此前他一直缺少的,正是能理解自己雄心壯志、制定周詳策略的助手。
就連曹操部下也議論紛紛,說曹公運數不淺,這般智囊從天而降,助己策劃大業。曹操也樂見這些傳言,更加大力提拔重用毛玠。在毛玠的策劃下,曹操逐步實踐三綱領,兵強馬壯,漸成梟雄。
誰料這兩位英雄,同時從謀士的助力中看到希望。劉備獲取了隆中對,曹操也根據毛玠的策略穩固了兗州。兩人都在歷經坎坷后,終于找到可以托付的謀士。劉備深得蜀中,曹操穩住北方。兩人各領風騷,謀國安民。
其時民眾道,天命既已降臨,這兩位英主定能濟世安民。畢竟英雄輩出的亂世,亦需英主治理。有了謀士和策略作指引,應可漸漸理清亂世政局。不知終成何局,可期待他日大業成就。
民間對兩位領袖自有各種傳聞看法。對于劉備,許多村民私下傳說劉備定是一個不世出的英主,上天才讓他遇見諸葛亮。也有看衰者認為,劉備不過是靠運氣遇到賢才,若無天降奇才,他也不過是普通頭面人物而已。而對曹操,民間也有正反兩面看法。正面看他運氣好,能遇到謀士相助;負面看則認為他過分依賴謀士,不是自立之主。
然而不管民眾如何評論,劉備和曹操心中其實都很清楚,想要在亂世立足,單靠一己之力遠遠不夠。真正關鍵,還是在于與時俱進,廣納賢才。有了謀士策略作指引,方能逆亂而上,謀國安民。
兩位領袖也都明白,雖有謀士助陣,實踐過程也絕非易事。劉備需要帶領部隊逐步奪取荊州、蜀中等地,才能積蓄實力;曹操也要從兗州開始,循序漸進,逐鹿天下。靠暢想藍圖是不夠的,還需實際行動。所以兩人都在謀士輔佐之下,著落實各步驟,才能朝最終目標進發。有志者,事竟成;要成大事,靠的正是漸近法。
然則英雄輩出的亂世,克服困境的關鍵便是找到通達的謀士。有了遠見卓識之士,英主便有恢弘抱負。而抱負需要策略為依托,方可化為現實。劉備諸葛亮,曹操毛玠,都證明了這一點。
漫漫亂世,我們也需找到信任的哲人先驅,方能濟世安民,逆亂而上。英雄也需要智囊,方能終成大業。但僅有謀士并不足矣,還需實踐行動,踏踏實實做好每一步,方能以定勝負,漸次圖成。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