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詩品即人品」,一個人作詩的風格和境界與詩人的胸襟和格局有關。但古代有一些詩人,詩詞寫得情真意切,但人品卻不怎麼樣。
像「因詩殺人」的宋之問,只為了奪取外甥劉希夷的一句詩「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就對外甥痛下殺手。誰能想到這樣的人品,居然能寫出流傳千古的名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古代還有一個人,名聲極差,背負罵名跪了幾百年,他就是陷害忠良、遺臭萬年的秦檜,他也曾寫過不少詩,其中一句還成了老師們的口頭禪。
其實在秦檜初入官場時,也是一個有血性、有氣節的人。尤其在對金問題上,他是個堅定的主戰派,即便金人兵臨城下時,大部分官員都主張求和,秦檜卻從未動搖過主戰的想法。
直到「靖康之難」發生后,秦檜跟徽欽二帝一起被擄走北上,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女子,都受盡了凌辱,如此慘烈的災難,給宋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和傷痛,也讓秦檜的內心充滿了恐懼,從那以后他徹底變了。
秦檜曾經的血性與氣節都不見了,他開始對金人卑躬屈膝。尤其在秦檜回到宋朝后,他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投降派,主張「割地、稱臣、納貢、議和」。
因為岳飛堅持抗金、反對投降議和,秦檜便開始設計陷害他,最后還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處死于風波亭。秦檜陷害忠良的行為,被世人唾棄,遺臭萬年。
而秦檜流傳下來的那首詩,是他還沒進入官場之前,在鄉里當教書先生時作的:「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
意思是,若是家中有良田百畝,絕不做教書的孩子王!秦檜說這句話,主要是表達對自己處境的不滿。
因為年輕時的秦檜是有遠大抱負的人,他一直渴望進入官場,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他當時為了生存,不得不屈服于現實,去做了私塾先生,所以寫下了這兩句自嘲詩:「若得水田三百畝,這番不做猢猻王」。
這句詩後來還成了不少老師的口頭禪,在被頑皮的孩子們搞得無可奈何時,只能這樣感慨一番……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