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趣闻历史
民國轶事
三國風雲
歷史名人
野史分享
古墓文物
後宮秘史
历代皇帝
史料记载
韓劇韓星
金庸武俠传
詩詞文化
民間故事匯
全部
    
諸葛亮是如何迎來一生之敵司馬懿的?等待和堅持,是希望亦是絕望
2023/11/06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CP很有意思,知名度很高,傳唱度也很高,但其實他們的開場很晚。兩人正面交手其實發生在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了,此時的諸葛亮基本上已經快到了生命的盡頭。

但是,這些都不影響這對老年組合奉獻的演出的精彩程度, 人貴語遲,好戲一般放在后頭。

那麼,諸葛亮又是在什麼情況下因緣巧合地迎來自己的一生之敵司馬懿的呢?這是一個說來話長的問題,但真正把它理解透了,它更是一個讓人心酸的的問題。

他們是如何成為正面對手的?

大家一定要記住,當我們身處弱勢或者困境的時候, 既不要盲目去等待,那幾乎就是等死;也不要隨意去輕舉妄動,那幾乎就是找打。究竟要怎麼樣做呢?其實就是像丞相那樣去做,先自強自立,然后在保全自身的情況下伺機而動,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躲, 也就是要掌握運動戰的精髓。

丞相一生的偉大很多人都沒有讀懂,主要原因是他北伐沒有最終取得成功,讓很多人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臆想無處安放和寄托。 舍棄丞相的精神和智慧、方法和能力而光苛求最后的結果,這是在舍本逐末,也是一種耍流氓的行為。

丞相的一生其實是很苦逼的,因為他一生都在打下風牌,他必須在夾縫之中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來,從不可能之中創造出讓人難以置信的奇跡出來,才能堪稱圓滿。但是, 人很多時候是勝不了天的,丞相最后也只能心力憔瘁累死在工作崗位上。

話說丞相第一次北伐是他一生最接近終極理想的時間,但是被各種偶然因素給毀了,這就是天意。

那麼,丞相第一次北伐失敗有什麼后遺癥呢?簡而言之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蜀漢內部方面:實力受損自然無需多言,更主要的是內部和諧的問題,士氣、軍心、內部團結都會相應暴露出問題的。本來吃了敗仗在任何時候都會打擊士氣軍心的,再加上你諸葛亮徇私重用了馬謖,結果卻出了一個天大的簍子,蜀漢上下對丞相沒有怨言,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大家不要錯誤地認為,丞相給蜀漢當家是個輕松活,人上一百,形形色色,蜀漢內部有很多不服丞相、巴不得丞相丟人現眼的人存在,比如李嚴、魏延等等。

二是曹魏反應方面:就此一戰,人家曹魏方面徹底蘇醒過來了,前面因為麻痹大意,差點被你諸葛亮偷襲得手,咱不可能再撿到這樣的便宜。被魏延說成是草包的夏侯楙被調走了,西北軍區換帥為曹真(一個被嚴重低估的名將),郭淮也徹底常駐隴右主持工作了,祁山堡等關鍵隘口的防務也重新布置了,你蜀漢、諸葛亮的戰術打法也被針對性進行研究和揣摩了……反正就一句話,要盡可能堵死你諸葛亮北伐的可能性。

在曹魏集團打起精神要跟諸葛亮打擂台之后,諸葛亮北伐成功的大門理論上已經被永久關閉了, 因為你蜀漢的實力確實差人家一大截,賽道條件也是極其艱苦,對方還針對性布置了大量高質量人才來防范你,你能怎麼弄?

比如曹真,這位被《三國演義》帶偏的名將就開始主持雍涼軍務了,大家記住,人家曹真不是二百五,二百五是不可能統領曹魏特種兵虎豹騎的。

曹真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爆發之后,被剛上位不久的曹叡安排火速到西北戰區救場,人家走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親自出馬解決趙云出褒斜道掩護丞相以及安定郡叛亂的相關事宜。結果如何呢?安定郡手到擒來,趙云老將軍也基本上是被曹真給算計了,盡管后面諸葛亮說是安排趙云主動退兵的( 給趙云留點面子,也給蜀漢軍隊留點信心),但其實根據各方面的資料顯示, 趙云是在兵力多于對方的情況下被曹真擊退的,最后是燒了褒斜道的棧道才順利脫身的。

前趙子龍退軍,燒壞赤崖以北閣道,緣谷百余里,其閣梁一頭入山腹,其一頭立柱于水中。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此其窮極,不可強也。

趙云在這一戰之后不久就病逝了。至于是不是被一生無敗績的曹真惡心而憂憤致死,那是不得而知的。這里只想告訴大家, 曹真這個人水平很高。

也就是因為趙云燒掉了褒斜道的棧道,長于軍事的曹真就能敏銳地捕捉到下述關鍵信息:

一、諸葛亮這回在祁山失利,整個隴西大整風,郭淮又常駐隴西,應該無需再擔心。

二、趙云撤退的時候又把褒斜北道給燒了,此一路也無需再擔心。

三、下次諸葛亮再興兵作亂的話肯定走陳倉道!

看到沒有,人家曹真的排除法用得多好?基于上述的判斷,曹真隨后未雨綢繆地派郝昭、王生守陳倉,整修城池。

真以亮懲于祁山,后出必從陳倉,乃使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治其城。

不要小看曹真這個提前布置,恰恰是曹真這個提前布置讓丞相隨后的第二次、第三次(實際上是一次)北伐鎩羽而歸。

曹魏在西北戰區的局勢穩定之后,曹叡為了找回場子,聽取了司馬懿的建議,對東吳下手了,這便是著名的石亭之戰。因為這是丞相的專場,所以就不過多介紹石亭之戰的具體情況了,只說結果,結果便是陸遜大敗了曹魏名將曹休,過程非常有意思。

遠在漢中的丞相聽聞這一消息之后,再次上表要北伐。 因為曹魏東線受挫,關中軍為了配合東線司馬懿作戰,把關中軍調走了一大部分。

為什麼又要不自量力地北伐呢?丞相解釋得很清楚,也很讓人心酸。他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已經過世七十多人了。而且蜀漢軍隊結構都是這些年東拼西湊起來的,不是自產自銷,凝聚力不夠, 要是再過幾年再死一批,就更加沒法打了。

不是丞相不明白,而是現實就是這麼殘酷,沒得選,稍微看到一點希望就得一往無前地往前沖。丞相上表的時候是怎麼說的?

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這是啥意思? 我盡力做到最好就行了,至于成敗我也沒有十足的把握。那些說丞相沒有自知之明的人可以閉嘴了不?

在走完流程之后,丞相率軍來到了陳倉(寶雞市代家灣村),看到了剛剛整修完畢的陳倉城。 果然是走陳倉道,果然是要搶占陳倉這個橋頭堡,曹真的先見之明厲害了。

丞相這次的戰略思路顯而易見,就是 通過占領陳倉城達到在關中斷隴的目的。上次占領隴右高原沒有成功,這次換個思路,截斷隴右高原的出兵,攪亂你們的關中局勢。

丞相為什麼要直奔陳倉呢?因為陳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據點打援的好地方。而且陳倉城的戰略位置還非常關鍵, 是關中和隴西的連通必經要道!上邽到陳倉有一條狹道,行軍條件極差,背后的陳倉道控制在自己手里, 只要派出小部分兵力就可以確保這兩個方向高枕無憂,然后在陳倉城坐等你曹魏的援軍來送死。

但還是那句話,人算不如天算,陳倉因為曹真的未卜先知和一個叫郝昭的人誓死不屈而把丞相的美夢變成了噩夢。

亮本聞陳倉城惡及至,怪其整頓。聞知昭在其中,大驚愕。孔明素聞昭在西有威名,念攻之不易

丞相來到陳倉城下,一看陳倉城已經被加固整修,鎮守陳倉的還是河西名將郝昭,就感覺要壞事。

郝昭這位同志大家可以用心記一下,妥妥的鐵漢一枚。他駐防陳倉半年多, 生生又在原有的基礎上蓋了一座城出來!

有二城相連,上城秦文公筑,下城魏將郝昭筑

他搞出這麼個雙黃蛋來, 就是要讓你諸葛亮一座城得打兩遍才行。一舉拿下那種事情,你們就別想了。

事已至此,那就開干唄!丞相先是圍住陳倉,隨后派郝昭的老鄉靳詳在城下去勸降。可郝昭根本不吃這一套, 他暗示了自己的家人在朝廷當人質,是不可能投降的。當然,明面上的話是說自己感念曹魏國恩。別廢話,要打就來。

丞相還不死心,再派郝昭的老鄉去殺人誅心,說:你就只有千把人,我們有幾萬人,你肯定打不過,何必要給曹魏殉葬呢?郝昭直接用彎弓搭箭表明了自己的態度,打不打得過要打過才知道,嚇唬誰呢?

無奈之下,丞相發動猛攻, 云梯、沖車、高塔、地道,這些攻城手段全都用了個遍,但都被郝昭破解了。

起云梯沖車以臨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云梯,梯然,梯上人皆燒死;昭又以繩連石磨壓其沖車,沖車折;亮乃更為井闌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塹,欲直攀城,昭又于內筑重墻;亮又為地突,欲踴出于城里,昭又于城內穿地橫截之;

這里要說一點,真正得攻城是難度很大的,堡壘一般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守城方只要做到眾志成城,以一當十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歷史上很多守城失敗都是非戰斗因素導致的。這不能說明丞相打仗不行,后世蒙古鐵騎橫掃天下,但是打襄陽城卻打了多少年?

郝昭就這麼咬緊牙關在陳倉當上了釘子戶,丞相的戰略意圖就不攻自破了。 因為越往后,郝昭的信心就越足,曹魏方面的形勢就越有利,因為人家的援兵越來愈近了。如果有可能,真應該把馬謖那貨揪出來看一看、學一學。

在陳倉戰場僵持階段,曹真及時派出費耀等去援救郝昭,曹叡也再調第一次有偉大表現的張郃去救火。

這其中有一個插曲跟大家介紹一下,那就是曹叡給張郃餞行的時候問張郃有沒有信心擊退諸葛亮,張郃這個大忽悠,忽悠領導說: 「領導您可以放心,諸葛亮北伐糧草是個大問題,據說他只剩下十天糧食了。我一去他就得跑!」

後來,諸葛亮果然以缺糧為由撤兵了,但這并不代表張郃料事如神。真實的邏輯是,丞相沒法破局,又想體面點退兵,只能以糧草緊缺為由。但大家仔細想一想,丞相第一次北伐的時候,糧草出現過問題嗎?不是陳倉道就那麼好運送糧草,而是丞相一生唯謹慎,他壓根就不會做那種沒把握的事情。 人家要北伐,就會把準備工作做足,絕不會出現打兩下就缺糧這種情況。再說,張郃又是咋知道丞相和漢中的家底子的呢?所以,歷史,大家要帶著自我思考去讀。

郃知亮縣軍無谷,不能久攻,對曰:「比臣未到,亮已走矣;屈指計亮糧不至十日

陳倉打不下,救兵又來了,丞相只能選擇退兵。王雙率騎兵追擊,被丞相反殺。

與此同時,丞相在半途之中啟動了B方案: 派陳式率領二隊攻擊武都、陰平二郡,意圖偷襲隴右。但隴右有老成持重的郭淮在坐鎮,這一招聲東擊西根本就不好使,郭淮率兵擋住了陳式。

漢丞相遣其將陳式攻武都、陰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準引兵救之

但郭淮也沒有高興很久,因為陳式僅僅是先頭部隊,丞相親率主力正在趕往戰場。

亮自出至建威

郭淮一看諸葛亮親自來了,心知不敵,很有自知之明地丟下武都、陰平跑了。 丞相拿下這兩郡之后,也回家了。

淮退,亮遂拔二郡以歸

歷史上把諸葛亮這次分頭行動分別稱為第二次北伐和第三次北伐,其實按照真實情況來算,就是一次軍事行動。

丞相回到漢中后,又聽到了一個比較讓他頭痛的問題:石亭之戰大獲全勝的孫權于229年4月13日稱帝了。

這個問題之前解釋過,孫權之所以再度和蜀漢結盟,就是想給自己稱帝做鋪墊,他想借助蜀漢盟友這個身份和曹魏、蜀漢平起平坐。這個問題之所以讓諸葛亮頭痛是在于你承不承認孫權的帝位都不對: 你承認,天無兩日,人無二主,你蜀漢的政統就會受到質疑和傷害;你不承認,按照孫權那尿性,指定不跟你好了,你又沒法獨自去應付隨之而來的困境。

當時,很多蜀漢大臣力主要跟東吳斷交,這特麼是在蹭我們蜀漢的熱度,咱不能慣他這毛病。但丞相還是跟劉禪說, 咱們要忍,特殊情況特殊對待,東吳的錯誤行為咱們先記下,當務之急還是要搞死曹魏那只打老虎。

所以,蜀漢隨后派陳震到東吳表示祝賀,并約定平分天下,今后滅了魏國,魏國的「豫青徐幽」歸吳,「兗冀并涼」歸蜀。

也就是在這一次,陳震在出發前對丞相說 「李嚴腹有鱗甲」,也就是李嚴有反骨的意思。陳震是李嚴的南陽老鄉,連他都把話說得這麼明白了,丞相不得不著手處理李嚴的問題了。

孝起前臨至吳,為吾說正方腹中有鱗甲,鄉黨以為不可近

公元230年7月,曹真伐蜀。因為曹真對曹叡說:諸葛亮老是打我們,太可惡了,我們也得主動打他一回,這樣我們才有面子,才有大國風范。曹叡深以為然, 于是詔命大司馬曹真、大將軍司馬懿伐蜀。

具體的戰術安排是: 曹真率主力走子午谷,另一部走褒斜道,司馬懿自漢水走西城(原孟達的地盤),郭淮自隴西出動。四路大軍圍剿漢中。

丞相火速應對,派魏延去堵隴西方向,并下令在江州療養了好幾年的李嚴率兵過來增援。

可是,大家能想象得到嗎? 在這強敵壓境的危急時刻,李嚴居然不愿意服從命令,而是一個勁地跟丞相講條件,說司馬懿那邊都開府了,自己是不是該再提拔一下?丞相最后是把李嚴的兒子李豐提拔到江州接李嚴的位置,李嚴他才帶著兩萬部隊到了漢中。

漢丞相亮聞魏兵至,次于成固赤坂以待之。召李嚴使將二萬人赴漢中,表嚴子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典嚴后事

曹魏這次聲勢浩大的軍事行動,最后皆因天氣原因未能如愿。曹真走子午谷,遇到了連續三十多天的大雨,司馬懿走西城水陸并進,也在丹口遇到了長時間大雨。最后,在朝中大臣的勸諫下: 這要是真趕到了漢中,仗都不用打,全死路上了。曹叡于九月下令班師。

會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棧道斷絕

西線的魏延抓住了這個有利時機,及時戰略反攻,大敗郭淮、費曜于陽谿。

而丞相也覺得不能這麼坐以待斃,于不到半年后,也就是231年二月,再次興兵北伐。記住,丞相是不會瞎搞的,人家北伐時機的選擇都是有依據的。 這次北伐的重要原因便是關中軍大神曹真從子午谷退出去之后就大病不起,眼瞅就不行了!

但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曹叡只能無奈地將 司馬懿調到了西北戰區救火,總督張郃、費曜諸將。

于是大司馬曹真有疾,帝命司馬懿西屯長安,督將軍張、費曜、戴陵、郭準等以御之

諸葛亮和司馬懿,臥龍和冢虎,這對三國后期咖位最重的兩位大神,終于在諸葛亮秋風五丈原的前三年,如期相遇了。

稍微梳理一下過程邏輯

三國這段歷史,很多人為什麼不得其要?因不能跳出既定的成敗觀而已!那種根深蒂固的僵化了的「勝者為王」的思想害死人。 因為這種思想,很多人根本看不到蜀漢集團的浪漫與真誠、曲折與堅持。

成功其實是需要很多先決條件的。比如你一個家徒四壁的聰明小伙子,在封建社會,你就真不一定能高中進士、位列朝堂。

諸葛亮北伐屢戰屢敗是先天性因素決定的, 其屢敗屢戰的精神才是精華、才是財富、才是營養。這種逆戰精神對我們如何去面對逆境很有幫助。

相信有很多朋友都有過下棋的經驗,大家都知道水平高的人要給水平低的人讓先手, 要是沒有先手優勢,那個水平低的人就更加沒法玩了。事同此理,弱者在很多時候都非常依賴先手優勢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后,其實就失去了先手優勢了。曹真坐鎮關中,郭淮主持隴右,張郃等經驗老將幫忙看場子,提前整修關隘防務,加緊地方統戰教育……你諸葛亮怎麼玩?

弱者的等待與出擊,都是非常講究的。該 出手的時候你得果斷出手,不該出手的時候,你還真得沉住氣靜待時機。

大家不要看諸葛亮後來每次都功敗垂成, 但人家確實是戰機選擇方面的高手,避重就輕地極致優化自己的作戰條件,成不成功那是天意,他要盡人力做到最好。第二次北伐是因為石亭之戰牽制了曹魏的注意力;第三次北伐是因為關中軍領導人曹真無法上崗,曹魏又剛剛經歷了劇烈的消耗,精氣神都在低谷,而己方剛剛擊退郭淮,士氣正盛。人家每次都能在不利局勢之中選擇有利環境來給自己造勢。

弱者,很多時候做什麼都是錯的,因為你的結果難以更改,大致就是失敗。失敗的結果足以讓有些人否定你一切。

而且,雙標看問題在大多數人心目中都是存在的。比如世人在評價司馬懿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時就有很嚴重的雙標現象:你諸葛了不是多次北伐沒有成功嗎?所以你根本不大會打仗!但同樣反過來,司馬懿被認為非常厲害,他不也一輩子沒有突破諸葛亮的防線?甚至不敢跟諸葛亮正面交戰? 諸葛亮沒有突破關中防線,是諸葛亮不行;司馬懿沒有突破漢中防線,卻顯得司馬懿特別厲害,大家看出了這種邏輯矛盾了嗎?

所以說到這,想跟大家聊聊一個客觀的能力評價問題。我們評價一個人的能力,最客觀的方法是綜合地去看他的輸入和輸出,而不能只看他的輸出。也就是看他花了多大的成本辦了多大的事,用什麼樣的條件弄出了多大的成績,花了多少代價換來了什麼樣的效果…… 它是相對的、動態的,而不是絕對的、固定的。

成功人士不一定都是值得尊敬的艱苦奮斗者和能力卓越者,失敗人士也并不一定都是無才無德之輩和無知莽撞之人。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句話真的說得很好。大家要學會透過一個人的社會面目去看到他背后透露出來的精氣神。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為很多未可預料的因素而功虧一簣,這真的能怪他能力不行嗎?

第一次北伐之后,曹魏開始正常上心了,然后在各個環節開始了有針對性的防范,蜀漢徹底失去了先手優勢,然后在絕對實力面前鎩羽而歸,這能怪諸葛亮沒有逆天改命嗎?

歷史和生活很多時候都容易因為一些偶然因素而悄然改變,比如守陳倉城的郝昭就是一個偶然因素,正常情況下,他若是孟達那樣的人,早就投降了。又或者,曹真沒有料敵于前,陳倉城沒有來得及翻修,諸葛亮的大軍也不至于被1000多人死死地拖住,坐看魏軍主力來援……

可即便是這樣,我們依然要看到和敬重在極其不利的情況下打出的各種成績,第一次北伐打得曹魏朝堂震動,第二次北伐順利取了武都、陰平二郡…… 有些人取不到很大的成就,真的跟能力關系不大,跟機會關系很大。

假設諸葛亮終生不北伐,或者在第一次北伐失敗之后就再也不敢主動出擊了,蜀漢的命運會是一樣的, 但諸葛亮的歷史地位和人格魅力會下降一大截的。

有一些自以為是的迂腐之人說諸葛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不關心百姓死活,是窮兵黷武。這種說法實在是迂腐之極。諸葛亮不北伐,曹魏打不打蜀漢?亂世之中,沒有和平哪來的民生?曹魏、東吳,他們注重民生嗎?為啥不叫他們放下武器?袁紹、袁術、劉表、公孫瓚、劉虞、陶謙等等諸侯,誰為了老百姓放下武器過? 沒有和平,就沒法談民生,所以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要學會珍惜。

人在不斷嘗試和不斷挑戰的過程中,終究會遇上真正的硬茬的,不要糾結于此,因為這是游戲升級中不可避免的難度升級。恰如諸葛亮的對手由夏侯楙到曹真再到司馬懿一樣。

沒有司馬懿的參照,諸葛亮的歷史形象不會像後來那麼豐滿和高大,所以一個高質量的對手是能夠成就一個人的。司馬懿和諸葛亮僅僅正面交鋒三年時間,為啥能千古流傳, 原因恰恰在于事情已經升級到了頂級難度了,針尖對麥芒,越來越精彩。

一點反思

因為篇幅已經七千字了,所以不容許說太多,就說一個問題:開局難、步步難的情況要怎麼去面對?

請不要去相信什麼「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毒雞湯,因為大多人的起跑線是生來不一樣的。這種慫恿或者迷惑大家不要實事求是地承認和接受客觀差距的思想是會帶偏很多人的方向和思想的。

我們要學會勇敢地去復盤自己真實的過往,是不是大多數時候,我們更容易陷入「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被動就要挨打」、「無形之中就落后于他人幾個身位」等困境?因為大家的基礎條件真的是不一樣的。

因此,正確地認識和接受自己,這是首要的。我們很多人其實是并沒有自知之明的,總認為別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一定能做到,所以到處在指責別人,卻恰恰忘記了自我批評與反思。

真正的人生活法,其實就跟數學解題一樣,先要學會解題,要了解自己的已知條件和自己運用已知條件的能力,以及確定解題思路的問題。

困難,每個人都會遇到,但每個人的困難不一樣,別人的困難不一定是自己的,自己的困難也不要放到別人的環境中去進行有意的忽視。

如果我們在做一件事時,開局比較困難,然后步步落后于人, 一定要學會聚精會神地去等待和創造更有利的已知條件,別以不服闖天下。

人生的逆襲在理論上都是有可能的,比如一道題既然能用于考試,就在理論上有被解答的可能,只是每個人解答的成功機率是不一樣的。弱者的成功逆襲機會是瞬間性的、短暫性的,像極了狼群獵取食物的行為邏輯,一直盯著盯著,等到機會來了,一舉拿下。

也就是說, 弱者通常只有等到強者暴露弱點,然后抓住機會,用自己的優勢去攻擊對方的劣勢,才有逆轉局面的可能。

司馬懿後來為什麼用干耗的方式能把諸葛亮搞得很無語? 他就是縮起來不暴露劣勢,讓你諸葛亮逮不到有利時機唄!

很多做企業的朋友經常會說如果怎麼怎麼樣,他們也能做到誰誰誰那個份上,這話對也不對!對在很多事情的結果不是能力絕對決定的,不對在他們不能客觀地接受一些現實差距。

我們沒法做到生來就比別人強大的時候, 一定要學會正視自己的短板,一邊強大自己一邊尋求機會,在等待中成長,在斗爭中突破,總而言之,要動態發展。因為越到后面,你的難度和阻力都會升級的, 你不強大自己,就會自然淘汰;但是你不承認自己的短板而去盲動,則會死于無效的消耗。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

老闆選人,不說廢話,只看這六點!
2023/12/03
家里有剩飯的…快來做這個!巨巨巨好吃!
2023/12/03
娛樂圈的「假戲真做」有多可怕?假借拍戲之名,強制「性騷擾」?
2023/12/03
寶寶什麼時候戒奶瓶?別等戒奶粉才用杯子,很傷孩子的牙齒
2023/12/03
起司片下鍋油炸 30秒後誕生「隱藏版美食」網看傻
2023/12/03
家裡找到30年前水果罐頭 打開黑到發亮!「他好奇吃了」下場曝光
2023/12/03
153-158小個子大衣怎麼穿?4個技巧告訴你,照著穿太顯高
2023/12/03
適合冬天的「土色系」羽絨服!誰穿誰洋氣,氛圍感拿捏!
2023/12/03
秀恩愛活該罵?這對明星情侶的不坦率,又讓鹿晗成了「真爺們」!
2023/12/03
張艾嘉兒子大婚如同頒獎禮,61歲何超瓊秀大長腿,竇靖童很社恐
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