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的當年, 陳勝、吳廣就率領一群失期的戍卒在大澤鄉揭竿而起,打響了反秦大起義的第一槍。隨后,中華大地煙塵四起,兵戈擾攘,攪起一陣陣血雨腥風:項羽、劉邦先后起兵反對暴秦,六國殘余貴胄亦聞風而動,紛紛舉兵割地自雄,對抗秦軍。4年后,在劉、項與六國殘余勢力的接踵打擊下,當年橫掃六合如卷席的秦國滅亡,享國祚僅短短15年。 真乃「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秦的迅速敗亡,充分顯示了「上不仁,下必暴」 的治國教訓。
秦末,對付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抗軍的秦軍主力兵團僅余兩支:一為名將王離率領的長城軍團,由駐扎北方邊境抵御匈奴的長城戍卒組成,其前身是蒙恬組建的30萬伐匈戍邊兵團;二為投筆從戎的修陵官章邯所率的驪山兵團,均由清一色修驪山陵刑徒、苦役組成,屬于臨時拼湊救急的雜牌軍。令人始料不及的是,章邯所率的驪山兵團雖由修墓刑徒、苦力組建而成,表現卻頗為亮眼,竟成為各路義軍的勁敵。
秦軍大致分為3種編制:衛戍京師咸陽的中軍,即京師衛戍部隊;戍守邊防的外軍,即邊防部隊或戍軍 ;由郡都尉和縣尉指揮的郡縣兵,其實相當于後來的地方部隊或警備區。
駐守咸陽的部隊叫秦中軍:包括郎衛、衛士、衛戍三種。說白了就是後來的禁軍、羽林軍,負責京師的各類安全保障與秩序維護。
外軍指的是戍軍,即邊防大軍,由秦廷委派的將軍節制指揮。譬如蒙恬、王離率領的30萬抗擊匈奴軍團,即史書里泛稱的「長城軍團」 就是外軍;隨陳勝、吳廣去漁陽(今北京)戍邊的900戍卒也不是普通農夫,都是經過嚴格軍事訓練的中軍士卒, 是即將服現役的邊軍。
郡縣兵并非經制之軍,人數不詳,主要負責剿滅小股反抗軍及維護地方治安。
史載,秦軍的最基本編制是什伍制,5人為1伍,10人為1什( 音:zha)。5什為1屯,設屯長1人;2屯為百,設百將1人。再往上是500人,設500主1人; 1000人則設二五百主一人。
秦軍作戰時采用部曲制,秦王拜大將后,根據情況設裨將,即副將,每個將領下設若干部,每部由1個校尉率領,所以1部亦稱1校。部下又分若干曲,曲的指揮官曰軍侯,一曲的編制大約在1000人左右。
郡縣兵的編制與總兵力因史料缺失不太清楚。
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起義后,隊伍很快由900戍卒發展至十余萬大軍,義軍攻城拔寨,所向無前,秦軍有生力量被大量消耗,秦廷不得已將修筑驪山陵的十余萬刑徒武裝起來抵抗義軍,不料這支由苦役犯組成的雜牌軍在名將章邯的指揮下打仗兇悍無比,屢破陳勝、吳廣,成為義軍畏之如虎之勁敵。
按史料記載,戍卒即後來的邊防軍,是秦朝的常備軍,亦稱正規軍。戍卒大多是身經百戰的老兵,日常主要任務是訓練和作戰,是秦軍中最精銳的主要力量。長城軍團的指揮官大都是秦軍名將,蒙恬、王離均是智勇雙全、屢建戰功、赫赫有名的功勛大將。
但從後來與各路義軍作戰的實際情況看:章邯的驪山兵團河王離的長城軍團單兵戰斗力差不太多,整體則是長城軍團稍強。後來,臨危受命的章邯大軍擊潰陳勝麾下驍將周文,之后屢獲勝利,一舉攻破濯池,周文走投無路,被迫自盡。之后,章邯指揮這支由刑徒、苦役組成的大軍連續征戰,屢破陳、吳義軍,又攻克重鎮滎陽,陣斬義軍大將川臧等人,殲敵無數,接著又一鼓作氣連戰連捷,擊殺不少義軍將領,陳勝屢戰屢敗,被迫退往城父。之后章邯率軍圍困城父,卻采取圍而不打的策略,長期的圍困終于激發了城中義軍內亂,吳廣被自己人殺害,陳勝車夫莊賈趁亂謀殺主人,提著陳勝首級向章邯投降。後來,章邯又在定陶將江東義軍首領項梁斬殺。
章邯的驪山兵團平定陳勝、吳廣起義后 ,又與項梁、項羽叔侄的江東子弟兵鏖戰,雖然屢克強敵,自身戰損也很大,所以連續兩次得到關中地區的增援和補充,這些補充進驪山兵團的人馬除關中地區的郡縣兵(預備役士兵) 外,還包括秦軍中最精銳的京師衛戍部隊。從實際戰例來看,章邯大軍的單兵作戰能力似乎強于王離的長城邊防軍團。而且章邯部隊的戰斗骨干大多為修陵刑徒,為改變命運皆能拼死苦戰,打起仗來以一當十,勇不可當 ,經連年征戰已經打了無數勝仗,有著與造反軍長期搏殺積累的豐富實戰經驗,其軍隊的總體戰力肯定強于王離的長城軍團。
王離的長城邊防軍團也有強過章邯驪山兵團之處,那就是善打野戰,尤其是那支能騎善射、沖鋒陷陣、無堅不摧的騎兵,這點是章邯部隊所不具備的。後來項羽楚軍中最犀利的騎兵部隊大都是來自王離兵團的降卒,而這支精銳的、無往而不勝的騎兵部隊正是日后項羽能擊服群雄、稱霸天下的最大資本 。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