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經常會發生戰爭,而在古代,攻城的過程中,奪取城門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畢竟,如果奪取不了城門的話,那麼這場戰爭就會一直消耗糧草和物資,時間久了,什麼也沒得到消耗還甚重。
而在攻城的時候,我們經常能看見的攻城工具是投石器,云梯,抬著柱子撞門,弩車,火箭等等。這麼多的方法中,無疑云梯是最傻的,傷亡也最多。這簡直很好地詮釋了送人頭的概念。
但是古代的大多數建筑都是木質的,就連城門也是,可為什麼卻很多有將領考慮去火燒城門呢?如果用火燒掉直接城門的話,攻城難道不就會簡單很多了嗎?為什麼古人不選擇這麼容易的方法反而選擇相對而言比較難的方法去攻破城門呢?
木頭最怕火燒,這樣淺顯的道理古人自然是懂的。而古人經歷了長期的攻伐戰爭,古人關于戰爭中攻守雙方的策略方法可比我們知道的多。所以,古人之所以不用火去燒城門是有原因的。
首先,這些城門都是用很好的防火木材做的。因為城門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般情況下,做城門的木頭往往都是到深山里采伐那些百年巨木來做的,而且還會挑木質比較堅硬的棗木、榆木等木頭,奢侈一點的還會用鐵樺木來做原料。這樣的木頭防火能力很強,再加上城門會做得非常厚實,所以即使用火燒城門也很難燒穿。
除此之外,城門的防火措施還是做得非常嚴密的。雖然用如此防火的材料做成的城門,但是古時候的統治者們還是不放心,還要在城門上進行防火處理這道程序。而所謂的防火處理呢,就是在城門上包上鐵皮、銅釘之類的東西。
而且城門的前面一般都有護城河,要想接近城門必需要經過吊橋,并且城門洞里都有預留的孔洞,這就是用來滅火的。經過這樣處理的城門,即使往門洞里塞滿柴草,也一時半會兒燒不起來。如果敵人一旦放火燒城門,那麼門洞里面就會被瞬間灌滿水來滅火。
而且在古代作戰,一般防守方都是弱勢的一方。為了能夠更好地防守城市,守城方會用沙子和石頭把門洞填滿,這樣的話,即使真的把城門燒穿了,背后也會被砂石堵上。
城門上方一般都有城門樓,所以在攻城的時候,防守方會占據高位向底下進攻。這時,在下面的攻方是非常吃虧的,他們居高臨下,對敵人的一舉一動都一目了然,射箭或投擲石頭,潑開水,扔火球等對攻城者重擊。那些企圖燒城門的敵人卻是完全暴露在沒有隱蔽的空間里,而往上射箭殺敵顯然很困難,城下的士兵很快血流成河。
所以,放火燒城門,簡直是攻城方法中的下下策。你們覺得呢?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