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才會在八十多歲高齡還對權力戀戀不忘、意難平?
什麼樣的人,才會為了虛無縹緲的夢想借重債,卻又無力償還欠款?
周赧王,正是這樣一個在晚年還對權力念念不忘、為了野心寧可背負巨債的悲劇人物。
公元前256年,已經82歲高齡的周赧王被秦軍所俘,結束了周王朝慘淡的末日。
然而30年前,赧王剛繼位時,內心還燃燒著恢復周天子榮耀的野心。他為何在短短30年之間,從一個心懷大志的統治者,淪落到被債主追堵的可憐下場?
周赧王在位時,正值戰國紛爭、諸侯稱雄的年代。秦國實力日益增強,頻頻勝戰擴張疆土,已然張牙舞爪地盯上了周王室的都城。
對此,82歲高齡的周赧王心中忐忑不安。他無法相信,曾風光無限、稱霸中原近千年的周王朝,竟然會在自己手中走向滅亡和覆滅。
赧王并非真正的昏庸之主,他性格內斂穩重,深謀遠慮。只是時過境遷,大周王朝已無力固守先祖的輝煌榮光。赧王心中認定自己有責任重振王朝河山,竭力恢復昔日榮耀。
然而殘酷的現實是,周天子已無實力招撫諸侯。僅僅掌控都城周邊一小片領地的赧王,又如何能重整周室江山,實現他心中的宏圖偉業?
赧王并非不自知困境所在,但作為周天子,他無法放棄的驕傲與尊嚴。
在群臣們勸說赧王息事寧人時,赧王曾暴跳如雷,大聲呵斥群臣不知大體。
「朕即位至今,未嘗不日夜憂心忡忡,思索周室危難。汝等言笑間對君命不敬,豈不知我周若亡,汝輩無不同于木偶!無能之輩,休要在我面前顛倒是非!」
赧王一貫內斂穩重的性格難得激動,可見他對周室榮辱的在意已超乎常人。
然而無奈他勇氣可嘉,力量實在有限。正如群臣所言,巨大的歷史車輪已無法借一己之力扭轉,周室覆滅不可避免。赧王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焦慮,終究難以實現他心中宏偉藍圖。
公元前278年,楚考烈王聯合齊、韓、趙、魏五國,組建合縱聯盟,意圖對抗秦國。
楚考烈王派使者前往周都,聲稱愿意幫助周赧王「招撫諸侯」,重振周室江山。
這一提議正合赧王心意。他欣喜不已,立即答應與楚國聯合,出兵討伐秦國。
赧王對楚王使者言聽計從,顯然過于草率與輕信。殊不知楚王心懷鬼胎,并無擁戴周天子之意。
「楚王此舉,只是想利用我大周天子的名諱。真正目的,是要以我大周名義領導諸侯,自己坐收漁翁之利。」老臣們勸諫赧王。
「吾意已決!寡人自當深思,不會上當受騙。」赧王自信滿滿,絲毫不把群臣勸告放在心上。
殊不知楚王計謀之深,早已看穿赧王心思。楚使通過花言巧語迷惑赧王,更讓赧王確信楚王必定忠心附己。
得到楚國支持,赧王雄心大發,立即展開軍事準備。然而手頭空空,赧王又從何謀起?
這時,赧王靈機一動,向都城附近的地主和商人高利貸借錢。他向他們承諾,打敗秦國后必定雙倍獎賞。
「屆時,朕必重賞爾等功勛!到時元帥印、金銀珠寶,任君挑選!」赧王笑容可掬地向商人承諾。
商人們聞言紛紛開懷,爭相借錢給赧王。地主們也響應號召,紛紛提供軍糧軍資。
不過,并非人人對赧王的冒險舉動深信不疑。
「我們小老百姓,哪懂什麼軍國大事?倘若天意叵測,吾王敗走沙場,豈不是白白傾家蕩產?」村民們私下嘀咕。
「赧王勇氣可嘉,奈何實力不濟。不如退位酬勤,求個安度晚年才是上策。」大臣們也多有微詞。
然而一心想重振河山的赧王,哪里會聽從他人勸阻?借來的錢財入股軍中,大軍士氣高漲,一個個都想立功沙場,將秦人生擒。
大軍編成,正待出征之際,讓赧王徹底失望的是,楚王竟然突然翻臉不認賬,拒絕履行盟約。
原來楚王早就看清赧王虛張聲勢,并無實力對抗秦國。楚軍主力早已調往別處,根本無意與赧國聯手出兵。
赧王萬念俱灰,聯軍名存實亡,大業已無可能。然而軍費糧草已支出甚巨,這筆債務又該如何償還?
此時,借款的地主們紛紛上門討債。他們圍住王宮大門,向赧王逼債。
「還債!還錢!」地主們情緒激動。
「錢已支出軍費,未能打敗秦國,實在抱歉。」赧王面露難色。
「我們不管那麼多,只要錢!」地主們越發咄咄逼人。
赧王退無可退,惶恐不已,只得躲藏后宮,不敢露面。
在地主們的厲聲催逼下,82歲高齡的赧王身體每況愈下,精神受創巨大。
他窮途末路,無處可逃,終日惶恐難眠。這與他登基時雄心勃勃的夢想與抱負形成了強烈對比。
在后宮眾多建筑中,有一座非常高的陛台。赧王時常逃上此台,躲避地主們的搜捕。
台極高,地主們無法爬上。赧王便可暫時安然無恙。但這份安穩畢竟是短暫的。台下地主們冷酷的催命聲,時時刻刻提醒赧王這無法長久。
在台上,赧王回想起自己作為周天子的日子,不禁悔恨不已。曾幾何時,自己高高在上,言傳四方。現在卻淪落至此,連最后一絲尊嚴都丟盡。這般對比,讓赧王忍不住落下惋惜淚水。
也正因躲在高台上哭泣這樁逸事,「債台高筑」這個成語才流傳后世。每當人們提起時,也不免唏噓,想起赧王從盛轉衰的慘劇命運。
公元前256年,秦軍終于兵臨都城,輕而易舉占領了毫無抵抗之力的周都。
82歲的赧王被秦軍俘虜,淪為階下囚。秦王更是命人將赧王步行街市,任眾人戲弄凌辱。
曾幾何時,赧王一身錦繡,威風堂堂。現在卻淪為了階下囚,備受凌辱。這命運跌宕,實在令人唏噓。
觀者無不為赧王的悲慘命運感到痛惜。然而大勢所趨,赧王與周室覆滅已是歷史的必然。他一生戎馬征戰,到頭來只能以悲慘收場。
赧王被俘后不久,就在沮喪與悲痛中去世。赧王雖然作為君主失職,但其想要挽救祖宗江山的努力與熱忱,仍值得后人欽佩。
年已八旬的赧王,為何還要孤注一擲,癡心妄想重振河山?結局已注定是悲劇。
然而作為統治者,赧王骨子里流淌的那份不甘、那份倔強與膽魄,亦令人動容。正是這番骨氣,撐起了周天子最后的驕傲與尊嚴。
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