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的紹圣三年的時候,武則天曾經開啟過書法史上的一項重大活動,他將這些官家優秀的抄經生遴選出來,讓這些人抄寫《金剛般若》以及《妙法蓮華》兩部經典,各三千卷,抄寫完成的作品被供奉在了全國敕造的各大寺院當中,其目的就是為了供養和超度自己亡故的父親與母親。
抄寫這些經卷,總共歷時半年有余,負責這項工程的總負責人乃是大名鼎鼎的書法家虞昶,也就是虞世南的兒子,這個時候的虞昶在書法家已經盡得其父真傳,在唐代的文士院擔任要職。
這些抄寫完成的經卷,經過了層層的校對和審閱,最終散落于于全國各地的寺院當中,而這件程待賓抄寫的經文,則是在敦煌藏經洞當中被發發掘,乃是當年流入敦煌的重要經卷,在北宋時期被封存之作。
如今,歷經了千百年依舊無一字的缺損,全卷5175個字,每個字都保存極為完好。
從書法的角度來看,這件作品乃是唐代抄經作品當中最高水平的代表,無論是用筆的細膩與多變和點畫的呈現狀態,都是頂級高手的存在,其字形同樣講究變化和錯路,遠非明清時代的「館閣體」可比。